第三十七章尴尬拘緊
這份材料不長,達恩豪也就寫了5頁2300多字,大至内容如下: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節能減排
牢固樹立生态文明的發展理念,把粗放型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盡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态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要把節能減排作為結構調整的核心内容加以推進。大力發展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産業,不斷優化工業增量結構。嚴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嚴把建設項目準入關,提高市場準入條件。推進老企業技術改造,加大污染源治理削減力度,有效降低企業生産能耗和對環境的污染。加強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監控,堅決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工藝裝備,有步驟地實行“關、停、改”,騰出能源和環境空間發展新産業,發展新型生态經濟,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建立起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和運行機制,形成符合河隴和濱河實際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一、科學确定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重點
加快構建循環經濟産業體系,大力調整産業結構特别是工業結構,積極優化提升用能節能減降耗結構。着力構建煤油氣—合成材料—精細化工、煤電—冶金—新材料、材料—零部件—裝備制造和農産品—初加工—醫藥食品四大産業鍊。着力抓好工業、建築、交通運輸、商業和民用,以及農村、政府機關等重點領域節能降耗減排。組織實施工業鍋爐(爐窯)改造、區域熱電聯産、餘熱餘壓中水利用、電機系列、能量系統優化、建築建材、綠色照明、政府機關、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十大節能減排工程。
一是大力開展工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産業優化升級。石化、冶金、建材工業是我市的區域支柱産業,也是高耗能和資源型行業,促進環保和發展循環經濟潛力巨大。要實施節能降耗技術改造,更新裝備淨化、回收、處理、檢測生産中産生的粉塵、煙氣、污水、廢物等環保設備。二是積極推廣生态農業技術。抓住建設新近農村的有利時機,積極推廣高效節能日光溫室種植、養殖(豬、雞)、沼氣、廁所“四位一體”生态農業模式,高架節能日光溫室種植,暖棚養殖,塑料大棚和地膜覆蓋種植,噴灌、滴灌、微灌、集雨節灌,青貯氨化微貯飼料,農作物稭稈汽化、家用沼氣、太陽竈、節能竈等生态農業技術,“種植(飼料)—養殖(肥料)—種植”産業循環圈,“種植(養殖)—精深加工—貯運銷售”産業鍊,“種植(飼料)—養殖(養豬)—再養殖(豬糞養雞)—水産養殖(雞糞養魚)—種植(魚塘漚肥用于種植)”等循環農業經濟模式。并抓好生态小康村建設工程。三是着力發展生态旅遊業。旅遊業是生态、環保、綠色産業,又稱 “無煙産業”。濱河旅遊業要充分展示“黃河明珠、山水風光、絲路重鎮、水車之都”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繼續建設以航道開發、河堤構築、路橋建設、綠化亮化、景觀再造五位一體的百裡黃河旅遊風情線,着力打造富貴山風景名勝區、山河關文化苑、霍城高原古鎮、泥什田園風光旅遊區及菩薩峪和土司溝自然風光旅遊區等精品景點,建設以濱河為中心的旅遊經濟圈。四是大力發展商貿服務業。推動第三産業加快發展,有利于解決勞動就業問題,有利于将人力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産業協調帶動和優化升級帶動的轉變,立足于商貿易中心城市以及西部交通樞紐的有利地位,充分發揮服務業能耗低、污染少的優勢,推動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施濱河市現代服務業“6666”創業工程,着力打造新城區商務中心、北大川空港物流産業區、槐間楊家營高原夏菜物流區、青藏物流園區、禾川堡集裝箱及對外貿易物流園區、西城石化物流産業園區等六大産業區塊,以興辦華夏國濱河美食節,打造精品文化産業,整合黃河風情旅遊資源,加快發展會展經濟,着力培育大型物流團隊,大力推廣新型現代業态為突破口,力争在“十一五”末或更短的時間内,服務業産值年均增長高于GDP的增長速度,最終實現服務業産值占GDP的比重達到60%以上,服務業中非公經濟的比重達到65%以上,服務業吸納的城鄉從業人員占全市就業人員的比重達到60%以上,服務業創造稅收占全市财稅收入的60%以上,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西北現代服務業中心。
二、大力開發資源回收和再利用産業
一是逐步建立廢物分類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培養市民自覺分揀、分類投放廢物垃圾意識,在社區、公共場所等設立廢物分類回收設施,廢品回收和再生資源企業定期拉運回收,進入循環經濟企業再利用。整合現有的各級各類廢品回收和再生資源企業組織,試點推廣再生資源合作社,做大做強廢物分類回收循環利用産業。二是大力開發鋼渣、粉煤灰的回收加工利用産業。充分回收加工利用冶金工業鋼渣、粉煤灰等下角料、廢料,重點開發生産鋼渣、粉煤灰空心磚和保溫節能牆磚,使它們成為物美價廉、市場廣闊的優質建築(牆體)材料産品。三是推廣屋頂水的再利用技術。采用屋頂接水的辦法,淨化處理、集蓄、貯藏屋頂水,循環利用天然降水(雪)資源。全市城市屋頂面積按40%利用,可達400萬平方米,按年正常降水量260毫米計算,年可利用屋頂水約1000萬噸以上。
三、全面落實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