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設濱河城市經濟圈的可行性
未來區域将成為我國産業技術的主要支撐,成為整合各種資源促進發展的主戰場。而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成為我國知識和技術創新中心、先進制造中心,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火車頭。
1、濱河優越的自然背景是城市經濟圈形成的自然基礎和必要條件。自然條件、區位條件、資源禀賦和生态環境等優越,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人口環境承載力大,發展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也适宜較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區域參與國際勞動分工和接受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産要素輻射比較方便。礦産資源、水資源、農業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是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和支撐,有利于區域分工和保障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
2、文化趨同有利于形成文化優勢。由于城市經濟圈由地理位置比較接近的若幹城市組成,有着相似的文化底蘊,因而在觀念、文化、風俗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緻性。正是這種一緻性,有利于降低圈内各城市之間的交易成本,促成統一認識和行動,建立統一開放的區域大市場。文化的發展水平能夠體現區域城市圈經濟的發展水平,城市圈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發展密不可分。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傳統、文化背景和文化習俗一脈相承,世代相傳,往往鑄就極其類似的文化品質、人文景觀和城市精神,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培育出的“地緣經濟”,一旦形成特色,組團發展,就将産生出較大的規模經濟效益和抗風險能力文化上的優勢,最終将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
3、濱河建設城市經濟圈的經濟動力充足。區域專業化分工的不斷細化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産率,可以利用地域優勢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專業化越深,經濟活動的聯系就越強,使得區域聯系不斷增強,區域經濟發展以城市經濟為主體呈現緊密聯系的網絡化狀态。城鎮化帶來城鎮的空間聚集經濟效益,促進培育完善、高效的市場,營造良好的經濟運行環境,形成城市經濟圈制度保障。城市圈可以使資源在更大範圍内實現優化配置。城市圈的整體發展使單個城市的發展更加完善。城市圈的内聚力表現為城市圈所具有的吸納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能力。城市圈的發展演化中,凝結了廣大地區範圍内的文化、科技、教育力量,強化了城市群的内聚力。
4、政府推動是建設濱河城市經濟圈的強大動力。城市經濟圈主要是由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的,但在關系區域發展的長遠性、戰略性問題上,如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區域産業發展規劃、環境保護等,市場機制無能為力,必須由政府來解決。政府還在區域共同市場、區域投資軟環境等區域經濟發展軟環境上發揮作用。城市經濟圈的城市政府之間存在競争與沖突,需要政府間的對話與協商解決或上高一級政府來解決。許多區域經濟問題需要政府在宏觀方面和市場在微觀方面共同發揮作用,這樣又往往産生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沖突或不一緻,市場力量的作用偏離政府的預期目标。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結合,行政手段與市場手段相結合的方式解決大都市問題,打破行政壁壘和惡性競争的,建立共同市場,協調發展目标而采取的新的創新管理模式。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在環境保護問題、社會公平問題、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問題等問題上起主要作用。而且城市經濟圈人口、産業集聚程度強,有利于土地的集約利用,适合于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也有利于集中搞好生态環境建設,實現環境消費的規模經濟,減少環境資源的人均消費量,又可以通過巨大的盈利空間來促進環保業發展。在全國範圍内建立多個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經濟圈,可以加強區域經濟的分工與合作,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域建立城市經濟圈可以實現區域的自我發展,有利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由非均衡增長向協調均衡發展轉變。在區域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國土資源開發、生态環境保護、城鎮體系建設等重大問題上,市場是失靈的,必須由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進行長遠性、戰略性的規劃。而且,規劃主要是有政府間的協調實現的,通過政府間的協調可以消除不同行政區的政策和制度之間的矛盾,打破行政壁壘,降低市場交易成本、行政成本、制度成本,統一區域市場實現生産要素和商品、人員的自由流動,有利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城市經濟圈促使政府轉換職能,提高服務水平。不同的制度安排和産權安排對經濟發展績效的影響有着顯著的差别。城市經濟圈的形成,促進了區域經濟體内制度的變革。與城市圈成長相應,區域内要素流動更加順暢,企業遷徙更加容易。于是,企業、人才、資金在利益的驅動下,流向圈内更加理想的樂土。随着圈内城市管理者之間磋商協調的增加,示範效應将發揮效果。那些先進的政府管理制度、服務方式迅速為合作與競争對手所模仿和借鑒。通過相互之間的學習,有助于提高整個城市圈内政府行政管理藝術,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市場和制度條件的改進讓城市圈發生“核聚變”,城市圈整體實力非常可觀,輻射出強大的能量引領着整個區域經濟迅速壯大。
5、國家級重點建設地區劃定為建設“濱河城市經濟圈”帶來機遇。西隴海———濱西新經濟帶是我國西北地區未來50年唯一的一級發展軸線。國家把西隴海———濱西線作為西部大開發“兩帶一區”重點建設地區之一。省委、省政府決定加快建設該軸線上的隴原段,構建濱河經濟圈,将其建設成為一個高質量、高效益、高增長的經濟區域,東西部交流的橋梁、紐帶,發揮其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骨幹帶頭作用,加快全省的經濟發展。2007年1月,國府院批準的《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提出:“鼓勵……濱河—青西等區域依托交通幹線,加快形成有特色的城市帶。鼓勵城市圈集聚發展。……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物流中心和設立保稅區,着重發展貿易加工業。” 近幾年,省發改委、省建設廳分别編制了《濱河經濟區“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濱河都市圈規劃綱要》,分别提出了要把濱河建成黃河上遊沿岸經濟帶與西隴海—濱西經濟帶交彙的樞紐型經濟區的構想;提出了要把濱河建成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空間集約、生态優良、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現代化都市圈的構想。我市在研究城市發展戰略和編制“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把濱河建成西部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和培育構建濱河都市經濟圈的構想,近幾年,在國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生态環境保護、特色産業發展、企業出城入園、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發展、以及與周邊兄弟州市之間經濟社會融合、生産要素集聚、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與西部各省會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與合作交流更加密切。
6、濱河建設都市經濟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濱河在國家的宏觀布局和政策支持下,加快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經過50多年的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濱河形成了比較明顯的經濟區位、交通通訊、工業基礎、市場集散、科技人才等五大優勢,成為促進東西部交流的橋梁紐帶和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