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河市生态環境建設,屬于社會公共福利事業,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與整個地區的形象、環境等密切相關,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其建設投入不宜以經濟效益為首要目的,而是以尋求生态、社會價值為主要目标。
(一)資源動态展望
項目完成後,在濱河市城區周邊地區形成1000萬畝的生态林地環圍城市,并與現有天然林地有機結合,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環境,這将為黃河中上遊及西北地區生态修複工程建設起到積極地示範和帶動作用。
(二)生态效益
(1)對濱河市區大氣逆溫層的改善
據國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對濱河市環境污染的研究認為,濱河逆溫層形成與蘭原山感熱輸送有關,山頂加熱的暖空氣輸送到濱河市上空,形成了濱河市逆溫層,綠化後濱河市晚上逆溫層強度及大氣穩定明顯減少。有利于濱河市污染物的向外輸送。因此,在生态植被恢複中科學配置植物,形成南喬北灌的生态景觀格局,将形成大面積不同結構的下墊面,可在濱河城郊産生“冷湖"效應,促進對大氣的影響,有利于打破濱河冬季的“靜風”狀态,促進大氣污染物的擴散,将有效減緩濱河市大氣污染。
(2)保持水土效益
據研究,林地年平均土壤侵蝕量在100~500t/km2左右,每畝林地比坡耕地(即完全無覆蓋之地)少流失泥沙3.1×103kg。項目完成後,項目區林地每年減少流失泥沙量為580萬畝×3.1×103=1798萬t。
(3)減輕城市污染
研究證明植物不僅對大氣中的煙灰和粉塵具有吸附和阻滞作用,減塵率為30.8~50.2%,還可通過增加覆蓋度,減少地表揚塵的産生。濱河市大氣污染主要是空氣中的顆粒懸浮物(TSP)的污染,大範圍的生态環境建設,可以大大減少、降低大氣中的粉塵和進入城市的沙塵量,從根本上治理城市的大氣污染。
(4)調節氣候效益。随着項目區植被覆蓋度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可使濱河市年氣溫變差減少,降水量增加,系統内的空氣濕度也将增大,植物生存的條件将得到改善,使濱河的生态環境步入良性循環,有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
(5)森林淨化空氣,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氣的功能森林通過吸收同化、吸附阻滞污染物。項目區由于為人工造林地,按天然林功能的10%計算,年可吸收CO2 1200萬t;項目區按每公頃森林每天釋放量0.073t計,年可釋放O2876萬t,可滿足320餘萬人年呼吸所需,同時植物還有吸收SO2、HF和C12等有害氣體的作用。
(三)社會效益
黃河中上遊濱河段生态修複技術研究試驗項目是一項集工程建設與技術研究與一體的公益事業。項目完成後,會極大地改善濱河市的生态環境和投資環境,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工程的實施可以形成森林環境,增加空氣濕度和降雨量,提高農業産量,推進農業種植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濱河市農民脫貧緻富的步伐,拉動經濟增長,拓寬就業門路,對于促進濱河市經濟發展和各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鞏固國家安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項目的實施,可為濱河市人民提供一個優美的生存生活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總結出黃河中上遊生态修複技術支撐體系,為黃河中上遊生态修複國家工程及西部生态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促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黃河沿河流域的經濟發展、人民群衆的生産和生活創造良好的生态環境條件,為根治黃河水患和國土保安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我國生态環境建設在理論研究與實踐示範做出巨大的貢獻。
十二、建議
根據我國生态環境建設的需要,實施黃河中上遊生态修複濱河試驗示範項目已勢在必行,建議省、市政府盡快組織論證,申請國家立項,争取早日付諸實施。”
“嘀嘀嘀”手機接受信息的提示音響了幾下,同時,達恩豪感覺到右大腿外側裝手機的地方,有輕微的震動。他趕緊掏出右褲兜裡的手機,解鎖點亮,打開一看,是一條微信短消息,再打開一望,又是單位同事大腮幫子眼鏡兒巴其平發來的搞笑段子,具體内容是這樣的:
“1、過年回家,以為沒有對象花2000租了個女友回家,約定就是吃飯,絕不做出什麼出格的事,一開始倒是沒什麼,後來家裡親戚開始給她送禮物,咔咔咔的送,一周後,她認真地看了看我,眼角泛淚說:要不就湊合一下吧……這些東西我不舍得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