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人達恩豪也是個“材料癡”,打開電腦,繼續像欣賞自己的孩子一樣,接着自我感覺良好,再開始臭美起來,覺得自己很牛很自豪,不厭其煩,閱覽完味自己剛剛寫的濱河市今年的一号文件那份材料:
“8.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堅持科學發展觀,用新觀念、新思路抓農村經濟工作。創新發展理念,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農村經濟産業體系,形成全新的農村經濟運行機制。積極探索農村财務管理、鄉鎮企業股份制改革和村級集體資産改制、農民負擔監控和管理、農業保險、千家萬戶開展标準化無公害農業生産等新路子、新辦法;創新“三農”發展模式,擯棄不适應市場經濟的傳統農村經濟管理模式,樹立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新思維,實施農業循環經濟、農業生态經濟新戰略,不斷創出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措施;創新農業經營管理方式,堅持以市場化運作為基礎,大膽引入工業管理經營方式,用産業化、企業化、園區化、産業集群、産業鍊等管理經驗和方法,拓展濱河“三農”發展的新路子、新途徑、新政策;創新農村工作方式方法,用統籌協調謀劃、因地制宜指導、以點帶面推進、真抓實幹、強化服務等工作理念改進工作手段,促進“三農”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9.堅持統籌抓規劃,建立健全城鄉統一規劃體系。充分發揮規劃龍頭作用,樹立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規劃理念,把農村發展、社會進步、生态環境建設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強規劃的系統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深化規劃體制改革,建立統籌規劃機制,強化農村發展規劃職能。加強規劃人員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技術規範體系,強化規劃的法定性和權威性,提高規劃編制和實施總體水平。各縣(區)要根據市域總體規劃及市級各專項規劃,從自身經濟發展趨勢、地方資源特征出發,完善縣域總體規劃,加強對各鄉(鎮)總體規劃和村莊布點規劃的統一管理和業務指導。采取合并小型村、搬遷高山村、保護文化村、改造城中村的辦法,推進中心村建設,率先把一批中心村建設成為全面小康的新農村。搞好統籌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配套銜接,着力推進工業向功能區集中,人口向城鎮和集中居住區集中,土地向規模化經營集中。2009年,全市完成10個區域性、100個村的村莊建設和産業發展規劃。
10.延伸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網絡,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繼續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和資金使用重點轉向農村,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提升農村基礎設施綜合配套水平,使全市農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特别是要加大對小城鎮建設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快形成城鄉一體的路網、電網、信息網、供水網、污水處理網,推動小城鎮建設進程。完善城鄉交通體系,提升村村通公路網絡功能,基本實現中心城區與新城之間以高速公路或快速路直接連通, 各新城之間以一級幹線公路連通, 新城與周圍中心鎮、一般鎮之間以二級以上幹線公路連通。深入推進農村公路聯網建設,構建城鄉客運一體化網絡體系,方便群衆出行。繼續推進新一輪農村電氣化改造工程,加快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和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提高農民信息化應用水平。在中心小城鎮逐步實現燃氣、供排水管道化,基本完善垃圾儲運處理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
11.加大統籌整合力度,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整合各類資源的 “大平台”、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性舉措,按照中央“20字”方針,結合省上将我市定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試點市的實際,在總結和推廣前三年試點示範經驗的基礎上,走具有濱河特色的“帶動反哺型”新農村建設之路。要立足農村實際情況,依托都市優勢,擴大扶持範圍,突出區域特色,打造發展亮點。堅持“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發展要求和建設思路,加大城中村有型改造力度,促進農民轉居民人口有序就業;加速城鄉對接融合,重點加快城郊村改造提升步伐,推動農村轉社區、農民轉市民進程。川水地區重點擴大新農村覆蓋面,使之成為統籌整合資源,提升建設水平的重點地區。山區要把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和基本生産生活條件的改善上來,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今後市級新農村專項資金投入每年保持在6000萬元以上,扶持40個村,确保到2015年,全市建成市級以上試點示範村340個,使川水地區基本實現新農村建設全覆蓋。
12.突出農村扶貧開發,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大力實施整村推進、産業化扶貧和促進貧困地區勞動力輸轉的“一體兩翼”扶貧攻堅戰略。以幫助低收入人口盡快脫貧和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為工作主線,以縣為單位整合資金,重點解決“五大貧困片區”剩餘的132個貧困村、20萬人的貧困問題。從2009年開始,每年安排22個村、每村安排資金100萬元左右,進行整村推進式扶貧開發,力争用4年時間完成山區村整村推進全覆蓋。要創新扶貧理念,轉變扶貧方式,完善幫扶制度,提高扶貧開發實效。抓好特色産業培育和基礎建設條件的改善,深入開展科技教育扶貧,繼續堅持領導幹部包鄉扶村制度,完善機關單位幫扶辦法,擴大社會幫扶力量。要加大生态移民步伐,重點對榆中、永登等一些缺乏基本生存條件或生态保護區的人口實施異地搬遷,力争到2015年搬遷移民3.5萬人。
13.發展農村二三産業,轉移農業人口。按照“三産互動、城鄉相融”的原則,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産業,積極拓寬農業人口轉移領域。鼓勵發展農業生産性中介服務業、農村社區服務業、連鎖配送商業服務業、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等農村新型業态,拓展就業創業空間,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堅持“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探索組建投資性新型富民股份合作社,鼓勵支持農民出資入股與村集體聯合投資建造标準廠房、民工公寓和其他物業設施。推進适合農民特點的創業基地建設,鼓勵農村經營能人領頭以各種方式組建經濟聯合體,促進農民創業緻富,帶動更多農業人口轉移。推進産業功能區建設,做大做強特色塊狀經濟和各類專業市場,全面提升特色産業集群化水平,支持建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帶動更多農村中小企業和家庭工業參與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促進更多農民就業創業。鼓勵有條件的村鎮利用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和閑置資産,發展适應當地要求的經濟實體,促進村級經濟發展。同時,加強和改進政府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健全城鄉統一的市、縣、鄉(鎮)、村四級聯網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完善支持促進創業者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政策,搞好培訓與就業的有效對接,引導更多農民轉向二三産業。加大力度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的不合理收費,加快破除制約農業人口轉移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服務體系,把就業管理服務工作延伸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