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我在市府寫材料 > 第140章 第 140 章

第140章 第 140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第一百四十章優勢特色

“16.突出設施農業建設及機械化耕作,用現代設施裝備農業。将現代設施建設作為提升生産水平的關鍵,突出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一方面,要将五個設施農業示範基地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與難點,着力突破。一是抓建設突破。加快5個千畝設施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将08年征收的500萬新菜地征用基金全部用于基地建設,完成新建設施農業6000畝。二是抓認識到位。大力宣傳發展設施農業的好處,解決農民認識不足問題;三是積極推進設施農業産權制度改革,着手實施頒發設施農業産權證,推行産權證抵押貸款制度。四是抓管理。引導優化種植結構及茬口,确保新設施産生新效益。五是突出抓日光溫室閑置問題。列出專項資金作為貸款貼息,集中扶持部分比較集中的鄉(鎮)、村,力争閑置日光溫室全部扣棚生産,發揮設施農業應有效益,徹底解決大面積閑置問題。另一方面,要着力推進全市農業機械化進程。把推進農業機械化作為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的主攻方向,不斷提高勞動生産率。一是要切實落實農機補貼政策,加大對農機大戶、農機耕作隊的補貼扶持力度,引進、推廣先進适用的農業機械,擴大規模,促進機械化耕作發展。二是要全力組織好關鍵生産環節機械化作業。重點抓好耕、播、收、運、脫機械作業,加快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帶動現代耕作制度的加速建立。

17.突出質量機制建設,全力構建農産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毫不動搖地把質量安全建設作為提高農産品市場競争力、确保消費安全的關鍵措施來抓,确保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一是加強标準制定及産地認定和産品認證。完善農業标準體系,加快綠色蔬菜及養殖業産地、産品認定步伐,提升認證檔次,再建10個農産品标準化生産示範基地和10萬畝綠色食品标準化基地,無公害養殖規模達到80萬頭 (隻) 以上。二是強化監測體系建設。加快鄉、村、企業和市場監測網點建設步伐,完成城關區和三縣檢測中心建設,力争2010年完成八個縣區的中心建設任務,鄉(鎮)和重點村、主要農産品生産基地和大超市實現網絡全覆蓋。三是加強質量監管。加大生産投入品管理,建立标準化生産警示制度,健全産品生産檔案,實施 “四有五定” 管理,把好源頭,推行質量追溯、産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把好流通關口。四是加強監測檢驗。擴大檢測範圍,提高檢測頻次,對種植業、畜禽水産養殖業,開展從源頭投入品到初級産品的監測檢驗,促進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18.突出産銷對接,确保農業增收增效。徹底轉變重生産輕銷售的觀念,繼續推進在銷售上取得突破,帶動優勢特色産業持續發展。一是深化優勢特色農産品的宣傳與推介。擴大在全國的推介範圍,加大推介深度,進一步豐富宣傳、推介的方式與渠道,提升廣大消費者對高原夏菜的直接認識與了解,擴大品牌知名度,帶動銷售量的擴大。二是繼續推進統一品牌。紮實推進 “四統一” 品牌管理模式,全市優勢特色農産品實行統一的 “字母商标” 包裝,确保外銷産品統一包裝使用率達到80%以上。三是提升包裝檔次。做細做精産品包裝,完善産品包裝标準,推行分級包裝,規範标記、商标使用,強化分級銷售,提升包裝檔次。四是鼓勵生産基地建設及外銷。出台獎勵辦法,鼓勵引導合作社、經銷商、企業在蘭建設蔬菜企業生産基地,建設出口基地,到外地開辟新市場,推進基地建設與外銷快速發展。

19. 突出科技信息服務,提升對現代農業的支撐能力。切實樹立從科技、信息要新的增長點的理念,紮實開展社會化服務。一是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構建 “縣有中心、鄉有站、村有農技推廣員、社有農民技術員、家家有農業技術明白人” 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網絡;重點完善和利用 “四位一體” 服務模式,突出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建立多種多樣的服務模式。二是強化農情信息建設,發揮信息推動作用。完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搞好向上、槐間、蘭原、海石四個縣級信息平台建設;進一步完善濱河高原夏菜産銷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發布體系,形成定期分析預測和信息發布機制。三是加大培訓力度,提升農民素質。整合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方式,強化培訓内容,啟動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組織部、農辦、科技局、農牧局每年各拿出25萬元,組織培訓每年一萬個農村科技示範戶。四是把握創新方向,解決産業發展需求。加強現代農業産業技術創新體系、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和農業科技中試基地等平台建設,重點在新品種引進培育、連作障礙、旱作技術、綠色無公害生産關鍵技術、農産品加工等方面加以創新。五是強化技術推廣,切實推進成果轉化。建立高原夏菜示範園,推廣良種良法,加大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複種、全膜雙壟、沼氣池 “三沼利用” 等技術示範推廣力度,提升現有産業科技含量。

五、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産業,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20.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糧食生産。在挖掘水地增産潛力基礎上,将糧食生産的重點放在依靠技術創新、大力發展旱作農業上。一是繼續調整内部種植結構。壓夏擴秋,壓劣擴優,重點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啤酒大麥、飼用及鮮食玉米、糧菜兼用型馬鈴薯、飼用及菜用豆類等優質專用糧,使優質專用型小麥面積達到65萬畝,玉米達到60萬畝,洋芋達到65萬畝以上。二是大力推廣全膜雙壟覆蓋溝播技術。加大扶持力度,使全市全膜覆蓋種植面積擴大到35萬畝。三是提高複種指數。挖掘水地增産潛力,擴大糧-菜、糧-糧、糧-油、糧-飼等複種套種模式,提高水地綜合産出能力。四是引進新品種。擴大良種補貼範圍,擴大高效、優質、抗旱品種面積,優化品種和品質結構,大力推廣專用型、優質化品種和地方名優特新品種,使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