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琮玉先到包圍圈,即使氣急想手撕仇敵,但仍然等着三軍合圍。在天門山下正面處兩千米位置再一次安下營帳。先按下不表,自先不必多說。着重講講其他的兩路軍。
天門與辰頤在同片大陸上,位于辰頤正下,是塊半島。高霞山脈占天門境東北,于天門山東北,橫斷辰頤,與天門交壤。旁出一低矮小山脈——貢山,左連福安平原,右五十餘裡見海岸線。山勢又是逶迤百裡,又有一條大河橫斷——混水。順水蜿蜒找源頭,五十餘裡可見水起天門山。寬處河寬五餘裡裡。窄處也有二餘裡。水急,藏有暗流盤旋。駝馬不可過,上有一座大橋——觀雲橋。過觀雲橋再有十餘裡地,可見天門山。
這橋正是許祿的必經之地。
許祿獨領三萬虎頭軍為左翼,任鬼字鬼差齊海雲為牙将,其餘雜家為校尉,手下人馬修為精進、悍勇非常。
前不久先後與敵軍戰于高霞山,令齊海雲破城拿敵。自己帶一隊,校尉領五隊。一日不到便大勝天門,整個左路大捷。誅敵方守将普天,安撫百姓,優待俘虜。尋一二十人能工巧匠,配合軍工,取石伐木。造出兩三架攻城雲梯。
原定着向西南走陸路縱深百餘裡打通去往天門的運輸路線。前進一夜再有十餘裡地可見混水,于是紮營。又得到蕭琮玉禦旨,急忙分出一萬兵力,延續戰略。後禀明太歲:休整一日正好出發,分軍良策。現當跳闆,方便脫身;後當軟墊,有個去路。
許祿便帶齊海雲領二萬虎頭軍裹甲銜枚,奔着天門山連夜急行軍。又令剩下五校尉分領了一萬軍,造出巨大的聲勢假意渡河。實則轉去中路,取道斷魂涯。再分兵守了原點。暗令牙将齊海雲領五千快速隊繞後配合校尉攻橋。就這樣分成了三股部隊。
當夜那天門的守軍看呆了眼,不覺得有一支先鋒隊繞開了自家的防線。察覺不到這前後包夾,隻覺得這天生癡呆的辰頤人想搞個夜襲。又或者是實力不足,怕有包圍晚上睡不個踏實。誰知道剛打下高霞山的辰頤會這麼快做出下一步的行動,兵貴神速,他們被包圍了還渾然不知。
鬥了幾輪,天門不敵想撤。前後包了,右面靠海。隻有向左。正好被許祿逮個正着。三星連陣,一夜打下觀雲橋。歇了半日,此戰之後前往天門山的路上就沒有多少阻礙了。
這驕兵必敗的道理在哪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