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靜俞,甯靜的靜,俞......嚴格來講隻有小學學曆的我不知道該如何用俞字組詞。
大概五六歲時我知道了該怎麼寫“靜俞”這兩字,懵懂的我對自己的名字産生了濃烈的好奇——“靜俞”是什麼意思?老師教過我們靜是安靜,上課睡覺吃飯的時候都要保持安靜,那俞又是什麼意思?
我挨個問了好幾個老師,她們都含糊其詞,表示靜俞就是靜俞,沒有太多特殊含義,而俞隻是一個普通的姓氏。
我對她們迷糊的解釋表示迷惑,為什麼我的姓怎麼會在名之後呢?
我窮追不舍,死纏爛打地問為什麼我的名會在姓之前。
老師她們沒有繼續回答我的問題,溫柔地揉着我的頭讓我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
後來我得知福利院的孩子在被收養前壓根沒有姓氏,名都是生活老師用辦公室那台老舊的電腦随機合成的,既有單字也有兩個字的,這全憑電腦心情決定。
而我的名字裡出現“俞”也隻是因為那個老古董電腦在合成名字的時候卡在了“俞”。
隻有在被收養後我們這群孩子才配擁有冠姓權,當然我們也可以舍棄電腦随機取的冷冰冰名字,或者請求養父母幫我們換個更喜歡更好聽的名字。
我又有了新的好奇點,未來我會是姓什麼呢?我會叫楊靜俞,還是孟靜俞呢,亦或者是馮靜俞呢?
時間悄然飛走,一晃眼我十二歲,跟我同齡的孩子早就在分化前後挨個離開了這個泥濘之地,她們改頭換面,擁了姓氏從而獲得了一個完整的名字。
而我那顆渴望獲得名字的熱切的心在無數個日夜更替後逐漸冷卻。
第一次和奶奶見面,她彎腰問我叫什麼名字?
我擡頭看着眼前滿頭白發的老太太,略有些害羞回答:“靜俞,我叫靜俞。”
“鲸魚,好可愛的名字哦。”
奶奶聽力不太好,誤以為我和那個海底動物同名。
我努力向她解釋我不叫鲸魚:“是靜俞,安靜的靜,姓俞的俞,不是動物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