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還瞧了瞧身旁的報紙雜志,這可都是全國各地的,内容果然不一樣,有不少寫得很好的小文章,有一種跟上輩子不一樣的精氣神,周漁讀得津津有味。
等着她看完了,議論也結束了,主編拍闆:“發!”
這事兒就定了。
周漁這裡需要改的不多,弄好後,她就問黎雪:“我看你們雜志特别多,請問過刊賣不賣?”
黎雪倒不覺得周漁奇怪,農村訂報紙雜志的确少有渠道,她隻當周漁愛好文學,點點頭:“賣,不過去年的已經買了,今年的得到一月份統一賣,你要是有需求,我給你留着。不過我有不少樣刊,用不着,送你了,你先拿回去看。”
等着周漁走的時候,手裡就抱了足足幾十本刊物,黎雪人挺好:“稿子發了,有你五份樣刊,到時候同稿費一起寄給你。你來取也行。”
在百貨公司等到了五點,周漁才抱着報紙回了村。
她想着,等着買賣做大了,車買不起,怎麼也要買輛拖拉機,要不天天等車,太浪費時間了。至于騎自行車,一方面是太冷了,另一方面她一個長得挺漂亮的大姑娘,天天這麼來回,不太安全。
回村她先去了村委,看看進展,卻發現,村裡的老少爺們大媳婦小姑娘都在那兒幫忙呢,窗戶早就開好了,爐子也盤好了,大家是幫着修整地面。
瞧着周漁來了,秋桂嬸就跑了過來,“小漁,這邊就差平地了,我們都能幹,就讓遠征回去弄那個床架子了。我們聽老村長說了,你這蘑菇真賣出去了!放心吧,保證早早給你弄好,早點種下多掙錢!”
當然,大家也忍不住好奇,不少嬸子大娘都圍了過來打聽:“周漁,一天真要三斤啊,每天都要嗎!”
“多少錢一斤啊。這得掙好多錢吧。”
“周漁,你這種蘑菇要人不,要的話嬸子來給你幫忙啊。”
前面周漁沒正面回答,村裡人不錯,但五塊錢一斤也太驚悚,她怕周奮發找事,畢竟住在一個村。
不過後面的問題她回答了:“肯定的,等着這邊修好了,需要有人幫忙照顧,蘑菇如果都出了,還得去城裡賣,都得用人!以後還得大家多幫幫我!”
有這句話,大家自然高興,他們都尋思這是個短時間的活,想着冬日裡最閑了,能掙點錢能過個好年。
周漁也沒說自己以後的長遠計劃,接着來:“現在也有需要人的地方,不過隻要十歲以上的娃娃,幫我抄報紙上的文章,抄一篇給五分錢。”
她想買舊報刊就是要抄的,除了報紙,周漁還看上了廣播的宣傳效應。但現在一個收音機幾十塊錢,買得起的還是少數。
大部分人聽得都是廠裡的廣播。
周漁前兩天往城裡跑,其實就是去聽人家的廣播去了。她發現,早上中午和晚上都會放,内容除了轉播新聞聯播,播報廠裡新聞,就是放音樂和讀報刊摘錄。
不過他們的報刊大多數用的南州晚報和南河晚報,内容很單調。周漁覺得,廣播員們還沒有組稿的意識。
周漁就想趁機攻占這個廣告位。
畢竟她除了賣草菇,還要賣平菇的,平菇産量大,草菇一百斤稻草能産四十斤就不錯,用行話來說,轉化率百分之四十。但平菇的轉化率可是百分之百。
也就是說,同樣的成本,平菇的産量是草菇的二點五倍。
所以平菇的定價就低很多,很适合成為大衆平日餐桌的常見食物,各大工廠正好是她的消費群體。
趁着這次利民餐館發威,她準備替平菇也宣傳宣傳。
孩子幹的事,就是替她将選出來的短文抄出來,分别寄到各大廠的廣播室,她預計,即便不可能全讀,也會有所借鑒,時間長了,自然就形成習慣,她多摘點關于吃蘑菇的文章宣傳效應不就有了?
這事兒做的有點超前,不過做生意嗎,就得提前布置,下水磨工夫,不算什麼。
周漁的提議大家當然願意。
這會兒又沒什麼升學的要求,大家讓讀書也很少有那種必須考大學的想法,就是家裡供你,有本事你就讀,沒本事就務農。
所以孩子們自由的很,寫完作業,也沒農活,都在四處撒歡呢,還不如掙點錢。
“抄文章,我閨女字漂亮,我們報個名。”
“我兒子寫的也不錯,也報名!”
“我們家妮妮九歲了,但書寫從來都是滿分,能報個名嗎?”
周漁耳朵都快被震聾了,連忙說:“寫得好的晚飯後都來,紙筆我出!”
等到了晚上七點,周漁家就被半大孩子們攻陷了,不過她很快發現了周朵的用處——她對這些孩子們太了解了,直接幫着預審了。
“周小武,你湊進來幹什麼,你那字跟狗爬的似的,你不行!”
“周二文,你姐呢,讓你姐也來,她寫的漂亮!”
周漁樂的清閑,将挑出來的五篇文章放在了周朵跟前,要求一篇抄八遍,就隐身了。
晚上九點,周漁收到了整整齊齊的四十篇文章,還有一長溜名單,周朵撲閃着她的大眼睛求表揚:“姐,我都弄好了。”
周漁獎勵她一個香吻,讓周朵羞的不得了,美滋滋地跑開了。
第二天,周漁去送蘑菇和寄信,就在報刊亭裡看到了新一期的《南州晚報》,上面就有她的那篇小文章。
随後幾天,姜桂香每天都跟她說賣瘋了,“好多人慕名而來,一天九盤,中午就賣沒了,下午來的客人總是不高興,都抗議了,我們就變成了中午五盤,下午四盤。”
“周漁,草菇能加大供應量嗎?”
周漁産能就那些,肯定供不上,隻能拒絕,讓姜桂香遺憾了很久,還問周漁呢:“你需要啥,我提供,你快點種啊!”
周漁也着急,堆料一發酵好,周漁就将平菇移到了那邊,家裡則全部種上了草菇,隻是農作物不似工業品,流水線可以嘩啦啦生産,農作物就算再急需,也是需要時間生長的,隻能慢慢等着。
就是沒想到,12月的一天,周漁送了蘑菇剛回村,就被村長的大兒媳婦秦月書給拽住了,秦月書小聲說:“市蔬菜公司帶着小王莊的人突然來了,就在我家坐着呢,說是要跟你交流種蘑菇的經驗。我公爹說他們這是想學冬天種蘑菇的技術,他攔着,讓你先别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