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堂坦然自若,把玩着他方才喝過的空白玉盞。
落座以後,他的位置并非正對着溪流對岸,而是微微朝甯郁側了側——這改變很細微,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
方林林能發現,全是因為自從謝秋堂進來以後,他的注意力便一直在謝秋堂身上。
大一下學期,謝秋堂要來他們學校講座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方林林當然知道,和許多宿舍一樣,他們宿舍也在掐着點搶講座的聽課名額。
隻是他運氣不行,沒能搶到。
競争太激烈,他們宿舍全軍覆沒,無一幸存,隻能看論壇上的文字轉播。
看文字轉播拿不到選修學分,方林林是沒興趣的。
但聽說甯郁也去參加了講座後,他還是看了看論壇中的帖子,裡邊有一張照片,是拍攝的甯郁站起來回答問題的場景,拍的是側面照,恰好迎着窗戶玻璃折射進來的光線,比例完美。
——這張照片至今還存在方林林手機裡。
那場講座,他隻關注到了有甯郁的信息點,對于裡面提到的謝秋堂完全忽略了——畢竟想來也不會沒有什麼交集。
不過世事無常,再不可能的事情都會有概率發生。他沒想到自己會因為甯郁,和裴思邈認識,而裴思邈又是謝秋堂的堂弟,來參加裴思邈生日派對時,會見到謝秋堂本人。
乘風踏月來,飲酒中月色一盞。
真青色的衣料與夜融為一體又格外分明,叫人見到他的第一眼就知道——
方林林忽然想起期中作品點評會當天,甯郁的作品是放在最後一個被老師點評的。
他按照慣例,用偏冷的聲調講述了自己的創作思路,然後,他們其他人坐在講台下,聽專業老師用了九分鐘來誇他的作品。
還剩一分鐘的時間,老師難得的提到了甯郁作品的缺點:“割裂感。”“元素本身并不違和,但出現在這幅畫裡,給人感覺不舒服,不協調。”
甯郁最終還是沒解釋為什麼他會在原本和諧的畫面上添加這樣一個不和諧的音符,老師也能理解:“創作過程中,很可能靈感會突如其來,可是這個靈感适配正在創作的作品嗎?身為一個創作者,要分清楚、弄明白,你創作作品的主題是什麼?主基調是什麼?這個突如其來的靈感能不能用?——都需要創作者來把握。因此,一切細節都需要時時刻刻注意。要學會在紛繁複雜的靈感中,準确挑選适配當下作品的那一份。”
沒看到謝秋堂之前,方林林的看法與老師一樣:甯郁突然來了靈感,并且毫不猶豫的把這個靈感具象化在作品裡,忽略了這種不協調的感覺。
但其實,他一直覺得甯郁不會犯這種錯誤。
見到謝秋堂之後,迷霧散去,他豁然開朗了:
那個不和諧的音符,不正擺在他面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