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若也喜歡吃土豆啊?”,林希再次将筷子伸向面前的酸辣土豆絲時,終于無法忽視楊若锲而不舍的目光,于是,将這道菜往楊若跟前推了推,開口問道。
這是這幾天裡飯桌上的常态,林希的筷子臨幸哪盤菜比較多,她就會認真的盯着那盤菜,好多次林希都要以為她下一秒就要跳起來和自己搶吃的了。
“還行吧,林姐姐,你快吃”,楊若終于收回盯着林希的視線,開始老實吃飯,并在心裡碎碎念,“明明是想要了解她的喜好,好做給她吃的,怎麼弄得像是要和她搶吃的似的”
吃過飯,林希将廚房收拾幹淨,走到書房門口時,便看到楊若已經自覺地坐在書桌前複習功課了。生怕打擾到楊若,她放輕了腳步,從書櫃裡随手拿了本書,坐在楊若背後的沙發上看起來。兩個人就這麼安安靜靜地做着自己的事,楊若間或問林希幾道題目,林希便放下書,耐心地給她解答。除此之外,房間裡能聽到的,便隻有時鐘的滴答聲了。
時鐘走到10點半時,林希會喊楊若洗漱睡覺。偶爾,在睡覺前,她們會下會兒棋。這項活動是從楊若發現書房裡的圍棋開始的。
“林姐姐,你家裡還有圍棋呀”,楊若正式入住的當晚,便認真地參觀了她接下來一段時間要奮鬥于此的書房,并發現了林希收拾在書房中的圍棋,于是,便有了以上問話。
“是我姥姥留在這裡的,這房子是我姥姥的。說起來,我姥姥可是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老太太呢。她最鐘愛的便是圍棋,這棋就是我姥姥姥爺年輕時候經常下的那幅,老太太好幾次來信千叮咛萬囑咐,要我過年回家的時候把這幅棋給她帶回去呢”,林希自幼便常常與姥姥呆在一處,感情自是極為深厚。如今提起自己的姥姥,話便多了起來。
“林姐姐,你給我講講姥姥的故事吧”,相比于時下年輕人對日益湧入的新鮮事物的追捧,楊若天然地更容易為逐漸遠去的那個年代中的忠貞與信仰而動容。同時,也是由于察覺到林希提起姥姥時語氣的親昵,便更想要了解這位與林希息息相關的老人的經曆。
聞言,林希想起來許多與姥姥相處的細節,是了,小時候她總喜歡纏着姥姥講從前的故事,姥姥便在閑暇的傍晚講給她聽,講着講着,姥爺就回來了,笑呵呵地把手裡好吃的好玩的遞給她,然後坐下來催促姥姥繼續講,有時補充一兩句,有時糾正一些細節,有時兩人還會因對某件事的記憶不同争執不下,但無論争執得多厲害,到了晚飯的點,姥爺還是會将姥姥喜歡的菜夾進姥姥的碗裡,姥姥吃了,兩人就又重歸于好了。林希就在許許多多個這樣的傍晚,聽完了姥姥姥爺壯闊又溫情的一生。
良久,林希才将無數個姥姥姥爺坐在院間屋裡、搖椅炕頭的黃昏串聯成一個故事,她理了理思緒,第一次将它講給另一個人聽。
“姥姥生在清末民初,母親是典型的大家閨秀,知書達理,溫婉賢淑。父親是思想進步的晚清官員,當時屬于改革派,後來棄政從商,成為了第一批實業家。姥姥自小由母親教養,小小年紀便熟讀經史,尤擅棋畫。但與安于庭院的母親不同,姥姥堅信女子也能闖出一片天,漸漸地,便不再滿足于母親教給她的那些了。于是,姥姥10歲的時候,在她父親的支持下進入了新式女學堂讀書,接觸到了很多不曾接觸的人,學到了許多沒有學過的知識,思想和眼界也更加開闊”
“姥姥就是那時在學堂裡認識的姥爺嗎?可姥姥不是上的女學堂嗎,難道姥爺是姥姥的老師嗎”,楊若聽得認真,發出一連串的提問。
“不是的。姥姥是在家裡認識姥爺的,姥爺也不是姥姥的老師。姥爺當時是受姥姥父親資助的學生,很得姥姥父親的賞識,便常常來姥姥家裡走動。有次姥爺與姥姥父親談完事情,在書房下棋時,姥姥來請她父親允許她與朋友結伴去旅行,在姥爺的勸說下,姥姥的父親同意了姥姥的請求。因姥爺的說情,姥姥初見就對他很有好感,再加上看姥爺棋還下得不錯,一時技癢,便邀請姥爺下棋。這一下,兩人便下得難舍難分。後來,隻要姥爺來家裡拜訪,姥姥必抱着棋盤去截姥爺。一來二去,兩人由棋相知,漸漸發現彼此的志趣與信仰也都相合,便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來想要共度一生的感情”
“真好啊”,楊若眨着亮閃閃的眼睛感慨道,“林姐姐,你喜歡下棋嗎”,不知聯想到了什麼,她轉而又帶着幾分狡黠問道。
“喜歡啊,我小時候去姥姥姥爺家,除了聽故事,就是纏着姥姥姥爺教我下棋。姥姥可開心了,她說從前她想教我媽媽,但我媽媽總靜不下心來學,幸好有我,總算有人願意跟着她學了”
“那林姐姐,你教我下棋吧”,楊若緊追其後地提出請求。
“好.......好啊。你好好學習,我就教你”,林希覺得她的請求别有目的,但又不好明說,隻得答應下來。也罷,就算是她學習之餘的調劑吧。
“你放心,有你教我,我肯定好好學啊。習和棋我都會好好學的!”,楊若忙不疊地舉起右手保證道,“我發誓!”
“好~”,林希便她的舉動可愛到,不由放軟了語氣。
“後來呢,姥姥的父母同意他們在一起嗎?我看好多故事裡,姥姥和姥爺這種組合都會被棒打鴛鴦的”
“那沒有。姥姥的父母很看好姥爺,對于他們在一起這件事是樂見其成的。1932年,姥姥18歲,姥爺21歲的時候,兩個人成婚了。在姥姥姥爺成婚後,姥姥的父親便全力支持他們出國留學。除了姥姥姥爺,姥姥的父親當時還資助了十多名優秀青年出國留學,期待他們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後來呢”
“後來,在姥姥留學的第五年,也就是1937年的時候,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姥姥的父親因大力資助抗戰被日本人殺害,姥姥便提前結束了學業,并極力勸說姥爺留在國外繼續完成學業。為了确保女兒的安全,把當時隻有3歲的我媽媽也留在了姥爺身邊,隻身一人回國,并一力承擔起了父親留下的事業”
“姥姥好堅強啊”,憤怒、震撼、敬佩,各種情緒交雜,無數字句湧入喉間,出口隻餘一句堅強,那是種她無法想象的堅韌。
“是啊。姥姥頭腦靈活又行事謹慎。盡管她當時學的是醫科,并無管理相關的知識和經驗,但還是很快就熟悉了各個工廠的業務并經營得蒸蒸日上,并繼續為革命捐助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