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與徐晃接到劉瓊任命時,有些恍惚,他們各領三千鐵騎兩萬步兵,前去征讨遼東,謝衣為監軍。
他們還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原以為北方一統,戰功隻能去搶荊益,沒想到還有遼東,竟讓他們為主将。張遼二人穩下心神,這一戰,必須大勝,不然在猛将如雲的明軍裡,以後出頭可就難了。
于是他們點将點兵準備建功立業,畢竟明王立國稱帝之日,不遠矣。他們又是後來的降将,這機會實在太難得。
謝衣一起啟程時,對張遼來問情況他隻說全托将軍,他保障後勤補給到位,而且另有任務在身,打仗他無限放權,何必去業餘的多插一手。
劉瓊在薊城收到遼東已定的消息時,不過剛入秋而已,四個月張遼與徐晃大定遼東,而今謝衣在那掌事。她又興奮又頭疼,遼東啊,這麼遠且寒涼的地方,派誰去都像是貶谪。倒是王青主動請纓,願為明王分憂解難。
王青,以前村民喚她王嬸,如今已是脫胎換骨一般,于是她讓張遼徐晃暫時駐軍在那,謝衣另有要事,她就派了王青過去當了遼東太守。
她看着此時一往無前的王青,很是贊賞,親自給她科普了東北黑土地,那邊并非蠻荒之地,物産豐富,資源豐富,她用所學的所會的,去那治理,抹除饑馑。
王青去的時候帶了糧種,還有謝衣要的造船工匠人手,謝衣派他們用工部的圖紙造船,細節必須把控好。
今年是過不去扶餘了,遼東過于天寒地凍,隻能炕屋裡待着,遼東還有火牆,火地,屋裡倒是不冷,千百年這邊就是這麼過的。
于是謝衣今年過年得與張遼徐晃王青一起,倒也是熱鬧。
張遼原先還敬着他,畢竟謝衣是高官,又是王夫,還怕他不好相處,沒想過謝衣格外和氣,治理上又是井井有條,将士們都甚是愛戴他,說什麼都聽。
沒多久張遼徐晃就跟他打成一片,說起從前的事,謝衣對呂布還是很感興趣的,于是多問了張遼幾句。張遼看他無甚他意,便講了起來,呂布實在是一猛将。
謝衣雖然是監軍,他幹的全是政委的活,徐晃還沒有見過這麼好的文士,他們沖鋒陷陣無後顧之憂。後勤補給糧響更是大手筆,甚至冬天他們士兵衣服裡有厚厚的棉花。
他們對上公孫康,幾番大戰攻占遼東,公孫康一死,公孫家就往北逃,謝衣占了遼東後高句麗覺得是漁翁得利的時機,于是發兵襲來,被張遼直接揍得不敢再出。
他們初夏過來,冬日就大定了,還收了一輪糧食,遼東雖冰天雪地,但很是肥沃。
王青過來的時候,已是冬天,白雪皚皚,她升職很快,遼東天寒地凍,而且勢力錯綜複雜,她壯着膽子自動請纓,她覺得這是屬于她的機會,不然在薊城能人如過江之鲫,她何時能有出頭的機會?
謝衣将事務皆放權給了王青,冬天沒什麼事,正好給王青當個過渡期。他與張遼徐晃王青說銀礦的事,以及春天就得準備過去了,路上的運輸線必須安全,這是兩年後國庫的關鍵。
這功一立,短時間内,無人能與之一較高下,張遼目光如炬,這是喂嘴裡的功勞,他豈能幹不好?
而劉備在青州,青州在龐統與徐庶手裡大治,終于秋收過後,青州百姓從苦難裡喘過氣,劉備也舒了一口氣,萬事開頭難。劉瓊讓龐統先接手青州做刺史,徐庶去往徐州做刺史。
諸葛亮将兖豫州事務處理完,便盡托給沮授,劉瓊所說通過考試選賢舉能,裡頭彎彎繞繞的事,他必須前去主考坐鎮。再說宋恪還在這,他對這個年輕的少年很是看好,年紀雖輕,做起事來格外老練。
她一統北方之後,天下的士人賢才都向她湧來,她的手裡已經不缺人了,各地太守都是從各地政績優異的縣令提拔上來。
新來的士人,通過考試,從縣令做起。他們對考試有微詞,但是也積極參與,畢竟無論士族豪強如何厭惡,劉瓊已有大帝之資,她如此年少已有北方,兵強馬壯,糧食豐足,以至于庶民都衣食無憂。
他們不來,就會被隔離于權利之外,如之前的幽州一般,别說劉瓊如今隻是要考試,哪怕劉瓊拒絕他們,他們也得想盡辦法鑽研擠進去。
就如同劉瓊冷眼說的那句,這片土地,無論什麼時代,缺什麼都不缺當官的。
名列前茅的其中還有兩女子,一個名黃月英,一個名張春華。
劉瓊對她兩的名字如雷貫耳,畢竟都是三國奇女子,黃月英今年才十七,原本是去年被水鏡搓和,與諸葛亮結為夫妻,但是前幾年劉備就把諸葛亮截胡了。她眼光高,看不上那些以貌取人的庸人,如今又沒有十五不婚就交稅的說法。
劉瓊看黃月英,與傳說中的醜說不上,但與世俗的美也扯不上關系,就是普通人的長相,平平無奇,但眼裡的神采奕奕,細看也是清秀的姑娘。
但她極有才華,放到現在,妥妥理工女,她性情爽朗,不拘小節,劉瓊很是喜歡。
“考試裡排第三的黃月英?”
黃月英揖了一禮,她穿着鵝黃的衣裙,正是青春的模樣,“見過明王,我仰慕明王的賢良,從荊襄而來。”
“你倒是好性情,薊城下有個縣,縣令幹得不錯,升了太守,明年就交接去了,你去那縣任縣令吧。”
黃月英搖搖頭,“明王,我一路行來,各地皆是安穩,以薊城最為富饒,我若去了薊城治下,不過碌碌終日。徐州自曹操屠城之後,又接連戰亂,百姓仍是艱難渡日。我雖是女子,亦有救世護民之心,請明王派我往徐州,讓我傾盡所能幫扶一方。”
劉瓊看着此時的黃月英,覺得她的模樣比初見的平平無奇,添了幾分神采,她喜歡這樣有主見有理想的女孩。
“那你便去琅琊郡做個郡守吧,莫要辜負今日之言。”
“臣領旨謝恩。”
黃月英領了任命後,就去吏部述職,吏部是在諸葛亮手裡,他們的初見甚是沒有波瀾,諸葛亮看着女孩因為理想灼灼其華的模樣,親自遞去了印信與官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