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也不是什麼小心的人,不好的臉色也帶了笑,扯回了自個袖子。
“丞相啊,各有各的事,你總不能什麼事都幹了,那陛下要我等何用?也虧得是肅,要是孝直公與,非得與你吵起來。”
諸葛亮也想到這一茬,“子敬提醒得對,亮知矣,放心吧,日後不會再犯了。”
諸葛亮最近也不打算多管,他還得籌備自己大婚,與弟弟的婚事,如同魯肅所說,如今人才濟濟,得放權下去才是。
地方官員也啟程返回,如今正是忙時,曹操也攜人一道回了荊襄。
魯肅便選在一個吉日,出使江東,他被請入吳侯府,見了孫權,他看着同樣年輕的孫權,而今真是少年人的時代。劉瓊,諸葛亮,宋恪,謝衣等等皆年少,江東孫權,周瑜,等人,亦是少年得志。
“吳侯,我代陛下前來勸降江東,新朝已立,吳侯何必當這亂臣?”
孫權這幾個月酸楚難言,江東基業就這麼葬送在他手上,他又極為不甘,可現在,他還有戰的權利嗎?
江東士族都不會再資助奉陪。
“先生在明朝是何職。”
魯肅有些倨傲,“禮部尚書,為一品大員,肅來勸降吳侯,不失吳侯體面。”
他打出其他人投降後的所得,“昔日劉荊州來投,得以封王,曹孟德來投,已是荊州刺史,亦管一州之地,又為國丈。吳侯年少,将來前途無量,何必苦苦掙紮,讓江東再起風塵之驚。”
他們聊了很久,最後孫權閉上了眼睛,其實他無可選擇,“先生且回吧,讓孤再與諸公商議商議。”
……
魯肅出了吳侯府,便向周府行去,讓左右遞了拜帖,周瑜看着魯肅的帖子,與親衛道,“迎他進來罷。”
魯肅入了府,看出來相迎的周瑜,“公瑾啊!你我可算是再相聚了。”
周瑜笑着迎他入府,走過曲折回廊,入了客房,“子敬,你我好友再遇,當飲,當飲啊。”
“自然,我是真怕與公瑾戰場刀兵相見。”
小喬領着侍女為他們上酒菜,“子敬遠道而來,府中隻有薄酒,請君飲。”
魯肅笑着點頭,“賢伉俪真是郎才女貌,昔日大婚,肅未趕上,真是遺憾。”
小喬笑了笑,帶着人便出去了,周瑜哈哈大笑,“子敬可未遺憾,當初子敬未來而被明王留住,江東失一賢才,子敬卻是上天子階,立下開國大功。”
魯肅也跟着笑起來,敬了周瑜一杯酒,“昔日公瑾與肅言,江東有天子氣,今日換肅與公瑾言,天子已登大位,公瑾何不投之?”
周瑜似笑非笑看着他,“子敬勸瑜降?”
魯肅歎了口氣,“昔日天下大亂,諸侯并起,為救天下奔赴是正義之道。如今天下已定。西涼馬超都上了降表,江東獨木難支,公瑾世代公卿,食漢之祿,何必棄了康莊大道,于史書上入了反賊之流?”
周瑜有些沉默,這就是割據政權的痛苦,如果偏安一隅,無從進取,不稱帝立國,是留不下什麼名字的,就算留下了,也是反臣之流。
周瑜的志向,是不容許自己于史書上成無名之輩,如今赤壁未打,他的功名未成,豈能祿祿終生。
如今劉瓊以最對的優勢将江東圍住,如果打起來,她甚至可以困死江東。
魯肅心中定了一二,此番勸降,已成了大半。他告辭回了驿站後,又讓人準備了禮,一份送與吳國太,一份送與大喬。
大喬寡居多年,驟然收到外人的禮,很是新鮮,她打開來,上面卻是洛陽科考的書籍,還有細講了考試的規則,她看着這些書籍,其中雜着一本大明律,她看着書簽夾着的那頁,丈夫死後婚姻關系即解除,遺産子女分割的律法,手有些抖。
大喬與小喬不一樣,小喬與周瑜伉俪情深,他們是原配成婚,又恩愛異常,七年已有二子一女。
大喬嫁與孫策,當時孫策如日中天,喪妻續娶,大喬嫁與孫策時,孫策已有三個孩子。當時娶大喬事還頗為複雜,當時周瑜傾家相投,卻未得重用,反而被一而再的過河拆橋,三國志記載:"吾以此衆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楊。"瑜還。
這事孫策自己也知道不妥,但他與周瑜撞号了,他兩都是統帥型的人物,而且周家世代公卿,與孫堅這種創業一代相比,于江東名聲太盛,孫策分權傾向于保守。
但他又不能失去周瑜,這時喬家姐妹美名遠揚,于是他想到可以與周瑜結為連襟,平平兄弟怒氣,他娶大喬為妻,周瑜娶小喬為妻,以此委婉與周瑜緩和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