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鲸落而萬物生,這個時代百姓們住得簡便,搭建起來也方便,當魏倩把阿房的木材運去修繕關中城郡的時候,墨家子弟自發來幫忙,魏倩看了看他們樸實的臉。突然覺得羞愧,她在心裡嘲諷墨家的烏托邦,可是墨家幾百年都是身體力行的去為他人,兼愛不切實際,卻是他們存活的意義。她嘲諷墨家偏激不知變通,卻不知何為聖人,墨子如果知道變通,那麼他能建墨家學派,讓人信服嗎?
天下沒有那麼多蠢人,他們隻是不屑汲汲營營罷了,天下不需要那麼多自作聰明且自私的人,墨家人為百姓為理想世界的付出并不是虛的,儒家為了傳道受業教授黔首學識與德行不是虛的,道家無為而治修身養性與民修養生息也是确實盤活了漢初。
她從未來誤入,站在偉人的肩膀上,輕視了這時代學者們的思想與能力,這并不是因為他們蠢笨,而是她幸運的吸收了幾千年來中西化文化的結晶,她才知道何為科學,何為進步。可諸子百家正在探索,他們用他們緩慢且堅定的方式,為這時代撥開雲霧,去尋生機。
魏倩想,也許她該向巨子道歉,她怎麼也不能嘲諷,何故如此自大?魏倩思索反省着,許是她太順利了,她站了高位,想奉承她的人多到她閉門謝客,所以不自覺的就沾上了傲慢與偏見。她擡頭看一碧如洗的天空,她有些難受,她說出來,定會有人安慰她且誇耀她的德性。可那樣會讓她更為羞愧,于是她将這些情緒放在心裡,她想,她得學會如何去處理這些情緒。
畢竟她要入的是天下局,如果連情緒都克制不了,她如何去實現她的理想。畢竟巨子再生氣,依舊将人給了她這豎子,她的心氣太高,過于理所當然了。
天下學子對魏倩罵罵咧咧,但大儒大能們并沒有駁斥她,并不是認同她,而是覺得十六歲的孩子,能有這般見識,已是牛逼之極。就像大學生們并不會去跟小學生辯論,更别說辯了卻沒辯過,無論那孩子的觀點多離譜,你都會覺得他牛逼。大儒們也是這麼想的,她才十六啊,已有如此見識,未來成就不同凡響。
墨家人對于劉邦拆阿房以助百姓,是非常感動的,他們覺得這是聖明之舉,所以他們自發的帶了幹糧,幫魏倩去修繕,畢竟城池工地,還有人比他們更懂嗎?
魏倩給他們發工資,他們也接着,畢竟墨家是真的缺錢,墨家不止缺錢,還缺人,黔首們對加入儒家感興趣,對墨家無感,他們拉人就隻能按戶口拉,墨者基本都是一家幾口人,不論男女老少,如果是就全是,能有一家算一家。
魏倩發現,這些木材與其他材料,還真的剛好夠修,畢竟此時天下人口不多,才兩千多萬人,而且每天都在銳減,因為戰亂,因為饑荒。史上漢初立國時人口就一千多萬,現代人不能理解宮殿能有三百餘裡,也不能理解這麼大土地隻有一千多萬人,畢竟現代一個一線城市都有兩千多萬人。秦地人口才三百來萬,被項羽這麼一整,如今隻剩兩百多萬,況且資源豐富,材料不夠原地取材也方便。
由于楚漢曆史耳熟能詳,魏倩記得漢初立國時劉邦的一系列與民修養生息的政策,獎勵軍功勸民歸田。入關滅秦的關東人願留在關中為民的,免徭役12年,回關東的免徭役6年。歸農的軍吏卒,按照爵級高低,也就是軍功大小,分給田宅。命令在戰亂中聚守山澤的人各歸本土,恢複故爵、田宅。凡因饑餓自賣為奴婢者,一律恢複庶人身份。重農抑商,限制商人對農民的兼并。農民可按人力多少開墾荒地,減輕田租,十五稅一。鼓勵生育,增殖人口。規定庶民生育子女者,免徭役兩年。
這些政策措施,有力促進了人口增長,才讓漢人從秦末亂世裡緩過來,她想,大部分可以從現在就開始施行,等回鹹陽開會的時候可以提一提。十五稅一實在太低,戰争期間是做不到的,但是分田宅什麼的都可以先弄,畢竟關中土地廣闊。秦漢女子是分田的,桑榆田20畝,出嫁再分20畝,十五未嫁就得罰稅,因為人口過于稀少,這條得改改,過于強制性要求,況且早孕小孩也不健康。
農業社會女子很少有不嫁的,畢竟嫁漢,穿衣吃飯,田地莊稼,是需要男人去耕耘的,家裡兵役徭役,女子總不能自己去。還有最重要的兒女養老,不能以現代标準看古代,古代人沒有科技樹,朝庭不苦一苦百姓已經是不錯了,他們的老年,全指望兒女孝順。
況且古代人真的想過現代生活,放棄他們寬闊的宅院去擠鋼鐵森林?她覺得未必,那對于他們來說,是流民。古代人口稀少,漢人尚武,寡婦是很難過日子的,要獨自養兒女,還要防盜賊,所以村婦潑辣。宋明之後要求女性溫順,漢唐的女人可不什麼好惹的。
她幸運的來了漢,而不是宋明清女性的惡夢時代,唐代時女性連田地都不分了,失了立身之本的女性,惡運就開始了。
魏倩看了看馬蹄,她想水泥地也不能弄,馳道泥地是最适合馬蹄與牛蹄的,不然太堅固傷蹄子,牛馬不樂意走也廢,但是水泥可以用來建房子與堤壩,這樣更為堅固。這些木頭房子修起來容易,但燒毀更容易。
磚瓦房挺好的,但是不是當務之急,當務之急是先讓人們不餓死。幸虧人少,這片土地資源充足,也沒到災年,黔首們沒有壓榨,活下來并不艱難。
魏倩每到一座城池,不僅幫忙修房子,還将設計好的農具,煉好的鐵器農具分了下去,因為她先前獻上的煉鐵術,劉邦雖然沒錢糧可分,但他有鐵,能讓黔首們不那麼辛苦。墨家人看了她的圖紙,做好曲轅犁,魏倩将圖紙送了他們,“這個以後百姓們要買你們就做,價格不能過高,但也不能過低,賣的時候你們再将我說的施肥之法告訴他們。”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時候地廣人稀,房子與土地就是用來住的,家家戶戶院子還不小,大家都無所謂,漢王要的是人,房地送起來很是大方。給士兵們都規劃好新地了,但水稻田地是稀缺的,因為水源稀缺,楚地富裕也是因為水源富裕。農具送也是放村老那裡,一個村送幾個,可以借用,有錢就買,縣衙裡能買,價格很低,隻是為了百姓能珍惜,因為免費的東西發了,黔首們是不會愛惜的,發多了以後不給還會怪上。
升米恩鬥米仇,她不能圖一時百姓的感恩戴德,就把鍋往後面甩,劉邦能是因為他相信後人的智慧,他得前人的名聲。但魏倩才十六,後人也是她,她不想給未來的自己找麻煩。
其實在魏倩把面食做法教給世人後,秦人對稻田就沒那麼深的執念,畢竟秦地找水并不容易,才一年就get到面食的老秦人。非常喜歡,于是水稻隻有水源地種,主糧已種了粟麥,豆食一直是老秦人的主糧,魏倩的豆腐,豆油,豆腐渣給老秦人添了不少味。她去修繕時關中父老還給她煮上了臊子面與油潑面,還有發過酵的肉夾馍。以前秦人的肉夾馍是沒有發酵的,很硬,現在味道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