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發沖冠憑闌處潇潇雨歇
擡望眼 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靖康二年秋風起
那屍骨遍了百裡
而那場腥風血雨
帶走了兩座龍椅
又上了一位新皇
已端坐在了朝堂
随衆人口中喊着降
想要個國破不亡】
随着一段戲曲,天幕慢慢拉開了帷幕,随着歌詞的出現,南宋以後和南宋的人們立馬明白天幕講的是哪裡。
一提到靖康恥,那是所有漢人都不會忘卻的屈辱,一想到金軍在漢人的領土上,踐踏漢族百姓,欺辱漢族同胞,擄走漢族的皇帝,還用牽羊禮對漢人進行侮辱,恨不得生撕了金軍以洗靖康之恥。
而其中南宋的百姓尤為渴望,有些甚至自己就是親自經曆者,他們親眼看着自己的家人被金軍侮辱,掠奪燒殺。
而自己卻隻能無人為力的看着,他們希望有誰能引領他們搶回失去的家園,報那家國的仇,順便讓天下知道他們漢人不是好欺負的。
當聽見天幕唱的那位新上任的陛下,也是個貪生怕死隻為保全自個皇位的皇帝時,老百姓眼裡的光徹底破滅了,他們回家無望啊。
尤其是被金軍占領的宋朝百姓,他們比誰都希望國家可以出兵收複領土,救他們于危難之中。
【我大宋男兒尤在
皆一同跪在堂外
想求個骨血換邊塞
來洗那靖康的債】
“開頭唱的不是嶽飛将軍的滿江紅,這首歌一定是講嶽飛将軍”有細心的人注意到開頭的戲曲随機猜測到。
“聽這歌曲,講的是一洗靖康恥,說到靖康恥就不能不提到嶽飛将軍,畢竟嶽飛将軍抗金可謂是衆所皆知”。
“說起嶽飛将軍就不能說到那個該死的秦桧要不是他,嶽飛将軍那麼好的人就不會死”。
對此衆人紛紛應和,罵起了秦桧,有人覺得不過瘾,專門去攤子上點了一份油炸桧邊吃邊罵。
【而我自幼苦讀詩書
本兩榜進士而出
實在是罄竹難書
才索性做的武夫
先随了一位偏校
隻見他英雄年少
那千言逆耳怎能報
徒惹了朝中之笑】
所以說宋朝不是沒有能打仗的将軍,無論是靖康前還是靖康後,可惜啊!生不逢時,遇到了宋朝這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哪怕被異族侵入也不重用他們。
但凡用了,宋朝就不會經曆令無數漢人蒙羞的靖康之恥,失地或許早被收了回來,也不會輪到一個異族(元朝)在漢人的土地上作威作福。
但這也不能全怪宋朝,畢竟他們老祖宗就是通過兵變奪得的王位,宋朝對武将有所戒備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他們可不想兵營裡在出現一個老祖宗一樣的人物。
可惜戒備太過,栽了跟頭,所以說凡事還是不能太過極端,不能就隻能落得個被全天下人取笑的結果。
【後聞他落魄回鄉
看盡了遍地殘殇
可眼中似還尚有光
自山崗望向北方】
原來還是有大人想收複收地的,得知這個消息的宋朝百姓眼中微微亮起亮光,隻要還有一絲希望(能夠回到家鄉/替家人報仇/推倒金軍)他們便願意去做,去争取那一絲絲可能性。
【其母知兒不甘退
也知其心中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