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看上一個尼姑”對于朝堂衆臣和長安百姓來說隻是一個茶餘飯後的閑談,但是對于後宮女人來說卻是個惹人心煩的消息。
王皇後聽聞這個消息的時候,正接見母親柳氏。兩人的臉色都瞬間陰沉了下去。
王皇後重重地将茶杯放回桌子上,沉聲叱道,“陛下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
這本是大逆不道的話。就算是皇後,也是後宮妃嫔,就算不是當着皇上的面,也不該直接說出這樣批評皇上的話。然而,王皇後的母親聽見女兒這樣說,隻是點了點頭,歎氣附和。
王皇後與其母之所以如此嚣張,大概可以歸結成三點依仗。
一是王皇後出身太原王氏。當時有句頗為震撼的諺語,“甯娶五姓女,不入君王家”。《隋唐嘉話》中記載,高宗李治的宰相薛元超曾說:“吾不才,富貴過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就是這樣堂而皇之地拉踩皇室,就是這樣将娶五姓女和中進士、修國史并列在一起,可見當時士族權勢之大,名望之高。這五姓分别是“崔、盧、李、鄭、王” ,王便是太原王氏。
二是王氏是唐朝皇帝的姻親,同屬關隴貴族軍事集團,也就是當初和李淵、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軍事勢力。王皇後的叔祖母還是高祖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也是同安公主将王氏引薦給太宗,使她成為當時還是晉王的李治的王妃。
三是王皇後是太宗非常滿意,親自指定的兒媳。太宗臨死前還對褚遂良等重臣說,“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就是說,太宗死前托孤都不忘帶上這個讓他滿意的兒媳。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士族本來就是初唐皇帝們既拉攏又打擊的對象,王皇後還總是帶着士族的高傲,連她的母親和舅舅進宮見到李治都很少行禮。再加上,李治對不受太宗喜愛的武媚娘一見鐘情,可見他和他爹的理想型迥然不同。他爹滿意的王皇後自然是不合他的品味。所以,李治對王皇後雖說不上厭惡,起碼是不那麼喜歡的。
就當時,李治想着好久沒見皇後了,又聽說她母親來了,于是來皇後宮裡想要展示恩重。誰知道一進來,皇後和柳氏就拉着長臉,一副欠她們幾百兩金子的樣子。
李治本來上了好幾個時辰的班,很是疲憊了,見這母女倆的樣子,心裡多了煩悶。不過他性子優柔,還是溫和地詢問,“何事惹皇後不喜啊?”
王皇後鄭重地起身行禮,嚴肅地開口,“臣妾聽聞宮中内外傳言陛下與一尼姑有染,請陛下注意言行,勿為失禮之事。“
李治隻覺心累,本來上了一天班就煩,回宮了不僅看不見個笑模樣,還被劈頭蓋臉地說了一頓。雖然他母後長孫皇後也經常勸谏他父皇,但是母後都是曲谏,每回父皇聽了不是哈哈大笑。哪有王皇後這樣的啊,還當着她母親的面。那個柳氏還一副她女兒做得對的樣子。這母女倆還知不知道他是皇帝?還是認為,就算是皇帝也奈何不了她們嗎?
就算再是好脾氣,李治也不想和王皇後多說什麼了。他擺擺手,示意王皇後起身,“朕知道了。不打擾你和你母親相聚了,朕先走了。”
說罷,他便起身離開。本來他還想和王皇後吃頓飯的,現在直接氣飽了。
王皇後看着李治離開,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哪裡做得不對,隻覺得自己直言進谏,士族風範,很是賢德。
她有些怨念地看着李治的背影,和母親柳氏抱怨,“他估計又去蕭氏那裡了。”
随即,她又帶着不屑和高傲地表示,“那蕭氏一副狐媚相,隻是曲意奉承。蘭陵蕭氏竟是如此模樣。”
她母親柳氏則是擔憂,“蕭氏得寵,又有子嗣,恐成娘娘的大患。”
王皇後沉默不語,卻是一時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