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想造反?!”楊春花震驚地後退一步,壓低聲音。
蘭陵蕭氏瞞報水災,使災民哀怨滔天,起義謀反!
随後,她的迷惑更甚,水災不記載就算了,造反的話,不管成功與否,肯定會記載啊。
武媚娘有些無語地看着震驚的楊春花,“春花慎言,陛下春秋鼎盛,我朝蒸蒸日上,瞞報水災而已,尚不牽連謀逆大罪。”
“啊?小人愚鈍,還請姑姑解惑。”楊春花怪不好意思的。
其實也不怪她,按照現代的小說和電視劇劇情,一般這種情況都會牽連出造反謀逆啥的。
武媚娘看着滿頭問号的楊春花,輕聲向她解釋,“世家向來熱衷囤地,天災人禍正是囤地的好時機。“
聽武媚娘這麼一說,楊春花才終于明白過來。她在腦中極速地運轉看過的史料,想起唐玄宗時期便是因為嚴重的土地兼并,導緻府兵制瓦解,遂開始實行募兵制,成為安史之亂的禍源,也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起始點。
再統觀曆朝曆代,王朝走向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土地兼并,百姓喪失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無法繳納重稅,死亡面前,隻能揭竿而起。
而這土地兼并并非一日之功,甚至從王朝初始,世家或者新興勢力做大,他們便開始了土地兼并。畢竟在農業社會,土地是一切的根本。
想通了這一點,楊春花得出結論,其實還是謀逆,隻是幾代人緩緩的、不露聲色的謀逆。
而時代的塵埃落在一個人和一個家庭身上,便是如山的重負。熱衷土地兼并以擴張勢力的世家高門,他們指向的是王朝,甚至就連曆史記載中,也隻是一句“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班固《漢書·食貨志》)。
無數像惜蘭家人這樣的百姓的苦難就如此被淹沒在曆史長河中,濺不起一點水花。隻有最後的拼死起義,才用生命訴說憤怒,卻又再一次進入苦難的輪回。
楊春花深深地吐出一口氣,心裡卻仍然壓抑着止不住的悲傷和無力。即便是明白這些又能怎麼樣?難道曆史上就沒有仁人志士明白這一點嗎?然而在客觀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中,這是必然會發生的社會現象,是鑲嵌在封建社會基因裡的頑疾。
如果楊春花還是現代人,可能隻是發出一聲歎息。
然而生在這個時代,看着眼前的惜蘭,楊春花的手攥緊又放開,卻說不出一句話來。
她迷茫地看向武媚娘,下意識地尋求解答,“姑姑,那我們該怎麼做?”
武媚娘嚴肅地看向惜蘭,“惜蘭,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一是拿着我讓春花清點的财物,寄給你的家人,有很大可能可使你的家人度過這次災荒。二是我會将這件事上報陛下,請求陛下派人赈災。但這就便會牽連到蕭氏瞞報水災,你甚至你的家人可能都會因此面臨蕭氏的報複。即便是我請求陛下庇護你的家人,他們仍有極大地可能遇害。當然,不管你選擇哪一個,我都會把财物贈予你,幫助你的家人。”
武媚娘知道,這是重創蕭淑妃,甚至她背後蘭陵蕭氏的好機會。但是說實話,以目前李唐皇室對世家的掌控力,世家瞞報災荒,借機囤地,并非異事。尤其是蘭陵蕭氏,既有淑妃又有雍王,朝堂上還有牽連甚深的政治勢力,李治能做到哪一步尚無定論。雖然他肯定會派人赈災,但是能否保全或者願意顧及一個百姓家庭,很難說。
“我選第一個。”惜蘭下意識地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