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後向來與前朝聯系頗深,甚至她本身就是自太宗時期便在朝堂紮根的一衆重臣對于當朝控制權的象征。
李治想要廢王立武,首先就要過前朝重臣這一關,這也是他對于如今這些官員是否順從自己的試探。而目前前朝重臣的領頭人無疑就是他的舅父,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對于朝堂的控制,從高陽公主謀反案中可見一斑。或者說,自高陽公主謀反案後,長孫無忌的權勢已經到達了頂點。
此事發生在前兩年,但是可以一直追溯到貞觀年間。出于門當戶對,也是出于拉攏重臣、彰顯對功臣的恩寵,太宗的女兒們大多嫁給了重臣、功臣之後。
比如,南平公主嫁給了淩煙閣功臣王珪的小兒子王敬直、長樂公主嫁給了長孫無忌的嫡長子長孫沖、豫章公主嫁給了淩煙閣功臣唐儉之子唐義識、城陽公主嫁給了淩煙閣功臣杜如晦的次子杜荷、高陽公主嫁給了淩煙閣功臣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
魏征的兒子魏叔玉本來和衡山公主定了婚事,但是因為魏征去世和李承乾案,太宗取消了這個婚事。
這些功臣子弟為了維護父輩的政治地位,延續家族榮耀,大多在當年的李承乾和李泰的太子之争站位。高陽公主的丈夫房遺愛便是李泰一黨。
随後,因為李承乾和李泰雙雙被罷黜流放,房遺愛也被貶為房州刺史。和他一同被貶的還有巴陵公主的驸馬柴令武(柴紹和平陽昭公主的兒子)、丹陽公主的驸馬薛萬徹(軍功授爵,參與了擊敗突厥、從征吐谷渾、大敗薛延陀、從征高麗等)、荊王李元景(高祖李淵第六子)等。這其中,薛萬徹被非因為摻和進争儲,而是因事被貶,隻是恰好也被貶到了那裡。
失意之人聚在一起難免發發牢騷。再加上他們本是皇親國戚,當今皇上李治不過是他們的兄弟,甚至是子侄一輩,就蛐蛐起了皇帝和重臣。
他們本人是沒覺得怎麼樣,都被貶出王都了,說兩句怪話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比他們政治嗅覺敏感很多的房遺直,房玄齡的嫡長子,房遺愛的哥哥卻并不這麼想。
于是,在高陽公主、房遺愛對于房遺直繼承了房玄齡的爵位而表現出不滿後,房遺直一不做二不休,也省得這群沒腦子的人以後連累房氏,便向李治告狀,高陽公主、房遺愛等人準備扶持李元景做皇帝。
這具體表現在哪兒呢?一個是房遺愛整天和李元景、柴令武、薛萬徹這些要麼是王室子弟要麼是軍功起家的人混在一起,一個是高陽公主喜歡結交和尚、道士,搞一些迷信活動。
第一個怎麼樣先不說,這第二個吧,高陽公主早就喜歡和和尚、道士他們混在一起了,當初還包養過和尚辯機,惹得太宗直接腰斬了辯機。
主要問題還是這夥人就是因為政鬥失敗被貶的,又是皇親國戚,本來就讓人不放心,現在又聚在一起說怪話,嚴重到被人舉報了。李治就算再仁善,也要做出反應。于是,他便讓長孫無忌審理此事。
長孫無忌審理後表示确實如此,他們就是謀反。那沒辦法了,不管是誰,謀反就得死。
事情發展到這裡,其實就是一件比較簡單明了的皇親國戚謀反案。但是,長孫無忌可并不這麼想。他要好好利用這個案子,清理一波朝堂上的異己勢力。
于是,不僅李元景、高陽公主、巴陵公主、房遺愛、薛令武、薛萬徹等人被殺,梁國公房遺直、朝散大夫房遺則、谷州刺史房遺義、宰相宇文節、安國公執失思力、谯國公柴哲威、尚書奉禦薛萬備、江夏郡王李道宗、蜀王李愔等朝廷重臣、宗室成員、皇親國戚統統被流放。其中,更有被太宗認為“英果類我”(即和我一樣英勇果斷)的吳王李恪被冤殺。
自此,李唐宗室大幅削弱,朝堂更是成了長孫無忌的一言堂。甚至有段時間,李治問長孫無忌為何沒有要事禀告,長孫無忌表示沒什麼需要陛下處理的大事。
這樣的情況下,就算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父,就算先皇臨終前說“無忌、遂良在,國家之事,汝無憂矣。”(《舊唐書·卷三十》)就算長孫無忌殺李恪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年李承乾案後,太宗曾想立李恪為太子,不過最終還是被長孫無忌說服立了他的親外甥李治為太子。
自家舅父收拾宗室勳貴來不眨眼,而李唐宗室、朝廷重臣中已經沒有和他意見相左的了,李治怎麼可能不生出他要是哪天看我不順眼,是不是也要把我收拾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