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反對派的大臣們大多當初也跟着褚遂良、長孫無忌等人進谏立李忠為太子,如今雖然王皇後已死,李忠還是不是太子對他們來說可有可無,卻還是惴惴不安,遂紛紛向長孫無忌下拜帖,想要問問他是個什麼想法。而長孫無忌卻以潛心監修《五代史志》為由閉門謝客。
盡管一些大臣此刻也回過味兒來,不再跟着到處拜帖,尋找歸屬,但是仍然有一些比較遲鈍的大臣又找上了韓瑗、來濟。這兩人倒是沒有閉門謝客,反而正聚在一起唉聲歎氣,間或怒發沖冠。
聽說有人拜帖,兩人欣然受邀。這些人湊在一起,先是追憶往昔聽話的新君,又隐晦地感慨了一下李治被妖後迷惑,寵信奸佞,排斥賢良,接着思念了一下被貶谪出京的褚遂良,最後達成共識。李忠出身微末,可有可無;李廉雖為山東豪強之後,但也已失勢。如今妖後正得聖寵,皇上又對世家敵意頗深,先避其風頭,徐徐圖之。
于是隔日朝堂上,由許敬宗率領的大臣們紛紛上表請求改立代王李弘為太子,其餘大臣保持沉默。李治便也順水推舟,采納大臣谏言,改立代王李弘為太子,廢太子李忠降封梁王,授梁州都督。因李忠已加冠,遂可出京赴任。
此時已經翻過年的正月初六,為慶賀李弘冊立為太子,李治更換年号為“顯慶”。
随着李弘被冊立為太子,武皇後的地位更加穩固。
按照慣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武皇後的家人們也都得到了撫照。其母楊氏被加封為榮國夫人,其姐武氏被封為韓國夫人,就連其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堂兄都得到了升遷,從地方官成了中央官,相當于一步登天了。
然而就在武氏一族背靠皇後,眼看就要崛起時,武皇後卻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
此事要從楊氏舉辦的一次家宴說起。
盡管曾經武氏兄弟對她們孤兒寡母多有苛待,但是武氏到底是武皇後的母家,天然的聯盟,如今也受到武皇後的恩惠,楊氏便想着一笑泯恩仇,以後一起齊心協力幫助武皇後坐穩皇後之位,當然好處也少不了他們的。
然而,可能是因為武氏兄弟自以為武皇後勢單力薄,也隻能依靠他們,便在宴會上大放厥詞。尤其是武氏兄弟中的老大武惟良,從一個偏遠下州的長史超遷為協助處理宮廷、朝會事務的司空少卿,卻當衆對着楊氏說,“我們兄弟本是功臣之後,早有官職,安享自在。現在卻因為皇後之故,承受皇恩,夙夜難安,不以為榮。”
楊氏怒極反笑,“皇後娘娘并非強人所難之人。既然諸位子侄難承聖恩,志不在此,我定會如實轉告皇後娘娘,令諸位早日解脫。”
武氏兄弟相互對視,眼神中多有驚異,卻仍然撐着一副不以為意的神色。他們來時便已經商量好了,要給楊氏一個下馬威。這孤兒寡母的,就算武媚娘走運成了皇後,還不是得靠他們這些兄弟撐起門楣,做靠山。隻有他們官運亨通,勢力強橫,武媚娘才能坐穩這皇後之位。既然如此,這楊氏和武媚娘不想低頭也得給他們低頭!
宴會不歡而散。
次日,楊氏進宮,對武皇後好好說道了說道宴會上武氏兄弟的行徑。
武皇後卻并未動氣,還安撫楊氏,“母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等劣馬,本宮本就另有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