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五年,18歲的李孟姜被封為臨川郡公主,嫁給谯郡襄公周道務。周道務看似不如其他公主驸馬的家世顯赫,實際上出身可追溯到周朝的千年世家範陽周氏。其父周紹範在玄武門之變後鎮守玄武門,可見太宗對他的信任之深,後來又領右屯衛将軍之職,宿衛皇宮,直至去世。周紹範去世後,幼子周道務養在宮中,直至十四歲才出宮,曆任營州都督、右骁衛将軍,掌有軍權。
貞觀十七年,20歲的李孟姜的封地加戶至350戶(人口),太宗還賜予她長安居所,委派五品檢校,即有了自己的衙署,親王開府的影子。永徽元年,李治即位後,李孟姜進封為長公主。
紀國太妃雖然出身京兆韋氏,西漢時三代人位列三公,東漢時已号為三輔冠族,随後曆朝曆代都出了公卿、宰輔、尚書、将軍等重臣,為關中代表性世族,但是并未參與廢王立武的争鬥,而且和李治、武皇後的關系還不錯,因祭祀等事回京後也會欣然應邀參加武皇後組織的宴會。
有其母做示範,臨川公主也與武皇後的關系不錯。兩人年紀相當,又都挺喜歡佛教的,再加上都存有交好的心思,可以說是閨中密友了。
因驸馬周道務為得力将領,一有戰事便點兵鎮守外藩重鎮,而臨川公主也會随他一同前往,故相比于安享榮華的長安貴婦,臨川公主更多了廣博的見識和堅韌的性格。
武皇後很喜歡聽她說起那些鎮守邊境的往事,這是她不曾接觸過,但作為一個合格上位決策者必須知道的世界。
從臨川公主的口中,武皇後得知了邊境動蕩地區百姓和将士的艱苦,得知了敵寇入侵和叛亂騷動對百姓的侵擾和對穩定秩序的破壞。而這是武皇後,甚至是李治,還有朝中文臣無法從聖賢書上得知的。
臨川公主也很樂意給武皇後講這些故事,尤其是覺察到武皇後是真心喜歡聽之後,她講得更加詳細了。她自幼聰慧,才華出衆,對于一些事的觀察和思考不僅有不同常人的開闊視野,還有女性的細膩和感性。
她知道,讓這些安居長安,高居朝堂的上位者看到不同于政鬥的真實的最艱苦的百姓民生,對大唐,對百姓,對這些上位者都是有好處且很重要的。
而在這個過程中,臨川公主也逐漸認可了武皇後,不再隻是出于靠攏皇權,表明立場。在她看來,武皇後雖然野心極大,卻也有與其野心相匹配的能力和性格,至少目前當得好一國之母。
于是在宮中遇見李治時,臨川公主總會誇贊武皇後。而不管是因為作《孝德頌》感念先皇,還是随驸馬征戰四方,李治對臨川公主都非常尊重。所以因為臨川公主誇贊武皇後,李治更加覺得自己沒有看錯人,對武皇後愈加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