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顯慶二年的春天,在處理完褚遂良一事後,洛陽宮殿的修繕也終于竣工,李治頒布《建東都诏》,正式将洛陽宮定為東都,實行兩京制,将隋炀帝始建的紫薇城(洛陽宮)從休閑度假的行宮升為處理朝政、召見大臣、接待外使的正宮。
洛陽成為東都是順理成章的事,甚至單拎出來一個原因就足以說明這一決策。
洛陽作為首都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其後的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均将洛陽作為都城。
隋大業元年,隋炀帝設洛陽為東都,修建京杭大運河以洛陽為起始點和終止點,連接南北有無。
貞觀初年,唐太宗幾欲整修洛陽宮殿,卻被戴胄、張玄素等人規勸,罷役停工,僅是将洛陽定為東都,沿用紫微宮。
顯慶元年,李治命人将紫微宮乾陽殿改建為乾元殿,作為正殿。多說一句,武周時期,武曌将乾元殿改建為明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萬象神宮。
洛陽能被曆朝曆代所重視,離不開它優越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原中心地區的洛陽是四方往來的樞紐,尤其是在京杭大運河修建之後,水路交通發達,南北貨物均在此處集散,經濟發達,糧食充裕。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洛陽的好氣候。氣候對農業社會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周期性更替的政治王朝。而唐朝的洛陽氣候溫暖,冬季常年無雪,洛河、渭河很少結冰,擁有發達的桑蠶業和種植業。
當然,就李治這一代統治者來說,将洛陽定為陪都,甚至很長時間都在洛陽行政,也有極大部分原因是為了擺脫長安附近關隴世族的影響。古代交通不便,無論多麼興旺的世族都擺脫不了地緣的影響,他們也不可能像平民那樣舉家帶口地離開經營百年的祖地。
所以,前有拓跋宏為深入漢化,擺脫氏族影響,遷都洛陽;今有李治為加強統治,削弱世族,定洛陽為東都。
當然,還有一個不太光彩的原因,即移都就食。簡單來說,長安位于狹長地帶,水路交通并不便利,糧食運輸困難。若遇荒年,或者說稍微欠收,關中的糧食就不夠皇帝百官食用,長安城中糧價更是飛漲,百姓饑馑。為了解決糧食危機,皇帝帶着整個朝廷前往糧食充裕地區。而這個地區往往就是洛陽。
因此,自隋文帝起,隋朝就有三次前往洛陽就食。貞觀年間,唐太宗以祭祀漢文帝、泰山封禅、征伐高麗為由三次前往洛陽間接就食。而顯慶二年的這次,李治直接表明要去洛陽就食。
其餘種種,不再多言。回歸當下,李治帶着武皇後、皇室諸親、官僚大臣、侍從,自長安城出發,沿着崤函道,開始了這段自此之後經常往來的835裡跋涉。到底是皇帝出巡,還有大量随從眷屬,不可能像尋常趕路那樣走得很快,差不多每天也就走個30裡,中間還會在行宮、驿站稍加修整,也就是說,差不多得1個月才能到洛陽。
這1個多月可能對于體弱多病的李弘來說舟車勞頓,難以承受。但是對于吃嘛嘛香,活潑好動的安定公主來說,這是她第一次見識宮外的世界,每天都是興緻勃勃。
安定公主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早上起來先陪着母後、父皇用完早膳,照例和母後撒嬌,有時候還會慰問一下虛弱的皇兄,逗逗襁褓裡的胖弟弟。
随後,去馬廄和自己的小紅馬吉量培養感情,給它講從楊姑姑那裡聽來的烏骓、照夜玉獅子、爪黃飛電、特勒骠、飒露紫等千裡馬前輩的故事,以期對吉量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讓它成為德才兼備的好馬。
等吉量伴随着故事吃飽喝足,最後吃完自己手裡的那塊豆餅後,便牽着它在隊伍裡或行宮驿站裡到處溜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