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了李治身體不好,不能全權處理政事,那也應該交給他們這些大臣來做。頂端的權力就那麼些,分給了武皇後,他們還怎麼做輔政大臣,還怎麼更進一步地位高權重,還如何位極人臣?
所以無論如何,武皇後都得重新把重心放回後宮去。哪怕是繼續參政,也隻能是沉默透明、随時可以清退的賢内助,萬萬不可走到人前。如今好不容易找到還算合适的借口,必須一舉打掉武皇後更進一步的計劃。
其實他們也搞不懂,哪怕出了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柳奭這樣不聽話的大臣,但是李治不是已經懲治了這些人了嗎?李治也成功收權了,為何還不相信他們這些肱股之臣?難道武皇後一個婦道人家能比得上他們這些出身清白、學富五車的朝臣更有能力,更好用嗎?
如果之前還能認為武皇後勢單力薄,隻能依附李治,好清退,但是這眼看着李治要讓武皇後走到人前了,那武皇後必然會形成自己的勢力,難道即便是這樣,李治還是覺得扶持一個新勢力比用他們這些聽話的朝臣更妥帖嗎?難道風疾嚴重到影響智商了嗎?
哪怕怎麼也想不通,他們也不能坐以待斃,看着武皇後扶持出新勢力,替代他們的位置,分走他們的權力,更讓他們更進一步的野心徹底沒戲。他們這些文臣決不能眼看東漢末年的黨锢之禍重演!至于如今的大唐盛世和平、開疆拓土、諸國來賀,那又如何?不重用他們這些朝臣,卻給予武皇後大權,再好的局面也避免不了禍亂!
盡管他們的痛心疾首溢于言表,李治卻仍然不為所動,隻是擺手讓他們退下。
他們隻好暫且離開,但是内心的憤懑卻不能消解。甚至有人認為既然李治昏庸,那便專心教導太子。好在太子和潞王被他們教導得賢明仁善,尤其是潞王,對武皇後的一些行徑甚至頗有微詞。就算太子身體也不好,還有潞王站在他們這邊兒呢。
李治的心情卻并沒有受到這些激烈進谏的影響,不過也隻是給了逆流站隊安定公主的李義府一個眼神稱贊,微微對着他點了點頭。不管李義府是真心覺得要了解全貌再評判,還是摸着李治的心思站隊,總歸是一條聽話的臣子。
很多時候,朝臣安生聽話,老實做好分内的事,哪怕有些私欲甚至受賄害人,隻要不觸怒皇上,對于皇上來說還比一些野心和能力都很膨脹的大臣更值得寵幸。
在衆臣憤憤離開時,墜在最後的李義府接收到李治認可的眼神,心裡一喜,比任何人都恭敬地行禮後才離開。
待離開了李治和衆臣的視線,李義府又遣人去打聽消息,尤其是找到郭呈,把事情原原本本地搞明白。不過到底是不是安定公主的錯,對于李義府并不重要。甚至真的是安定公主的錯才更好,這樣的話,他逆流站隊安定公主,為武皇後參政搖旗呐喊,才能更表明他的忠心,不僅能讓李治高興,還能得武皇後的心。
李義府并非沒有野心,但是他卻比那些隻知道排斥武皇後的大臣冷靜,或者說是看清局勢。李治用了十年才徹底解決長孫無忌等人,如今事情平息也才不過一年。李治怎麼可能會信任朝臣,而不是背後一無所有,還給他生了三兒一女的武皇後,尤其是武皇後還陪他走過了蟄伏蓄勢的曾經,還是他反擊的借口和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