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大發現
沈嫣又帶着大家看了自己的那塊地,大緻跟若湄說了一些構思。若湄很高興:“嫂子弄得真好,我就隻管享福啦!”
大家哈哈大笑起來。
當晚他們住在玉冠莊,若湄還沒見過溫泉,第一次泡,開心得不願出來。大冬天的,外頭白雪簌簌,裡頭溫暖如春,這世上還有這種享受呢!
還是沈嫣親自來喚她:“泡溫泉不可太久,容易缺氧!”
若湄跟着沈嫣日子久了,也知道氧氣的概念,于是戀戀不舍地出了溫泉池子。沈嫣好笑地捏了捏她的鼻子,安慰道:“等我們搬到洛城來,一入冬,就到玉冠莊來。好不好?”
本來若湄對搬家有些抵觸,現在則是盼着搬到洛城來。
洛城地方更大,周圍有山,想來遊山玩水更加方便。而且她們的新宅面積更大,附近還有可以度假的莊子,用嫂子的話來說,就是“完美”!
林為先知道沈嫣買這個莊子,才花了兩千貫,直誇她眼光好。
哎呀,那會兒洛城附近的地價還沒漲起來。現在如果要買,價格就要翻番啦。買房賣房就是這樣,看準時機,出手要快。
沈嫣經曆了後世房地産行業大起大落的時代,操作起來更有經驗。
大家隻在玉冠莊待了一天,第二天就要回汴都了。
最近天工坊的訂單又多了起來,尤其是跳棋、彈珠這種小玩意兒。另外一級代理商都寫信來訂購萬花筒。
這個時代的娛樂還是太匮乏了呀,尤其是對婦女來說。哪像她那個時代,刷個抖音,看看男菩薩,一個晚上就過去了。
回到汴都,沈嫣又忙了起來,各地管事的信件、廣州姐姐姐夫的來信都到了,沈嫣一一閱讀,了解各地的情況。
吳澈和沈嬌很感念沈嫣的幫助,所以幫沈嫣在廣南路置了一個莊子,他們說那裡天熱水足,收成很好,由于人口不算多,很多地都荒着,莊子價格極為便宜。
沈嫣本來還想在江南置地呢,如今廣南路有個莊子也挺好,可以托姐姐姐夫幫忙照顧。
之前沈嫣囑咐番商梁謹言尋找一些南洋的特産,比如"占城稻”,如今已經送到她廣南路的莊子試種了,雖然不知道能不能一年三熟,但是據南洋百姓說,一年兩熟沒問題,所以打算套種一季豆子。
另外就是甘蔗了。在沈嫣那個世界,甘蔗早就傳入中國了,但是在這個世界,似乎真正的甘蔗并沒有出現,大家所說的甘蔗是蘆稷,甜度根本比不上甘蔗。而更多人使用麥芽糖、蜂蜜和龍眼汁等來調味。
梁謹言遊曆南洋,與當地土王交往,也享用過甜味美食,但他沒有當回事。聽沈嫣提起,這才特意去打聽。果然在極南之地發現了沈嫣所說的“甘蔗”。當地土人種甘蔗的方法也很奇特,是切成一節,插入土中,澆點水,就能活。
于是他也帶了一些甘蔗回來,同樣種到了沈嫣的莊子上。
至于沈嫣心心念念的古塔波膠,原來廣南路就有類似的産物,名字叫“杜仲膠”,來自杜仲樹。梁謹言将兩種樹都運過來了。
最後就是吉貝布了,吉貝布來自木棉種子的絨毛,但是紡織的時候比較費事,在南洋都是比較貴重的布料,不過梁謹言還是想法設法買了很多植株,一部分種在廣南的莊子上,一部分他會直接帶過來。而他聽說了另一種植物,絨毛更長,容易紡織,姑且稱之為“棉花”,他也會繼續去打聽,并設法購買。
開春後,梁謹言會再次北上,屆時将會帶一些成品過來給沈嫣親眼過目……
這些沈嫣已經看不下去了,眼睛一直盯着“棉花”那兩個字。棉花,棉花…來自後世的她,很清楚棉花的作用。
古代好多窮人挺不過冬天,哪怕到了民國,都有凍死的。而現在的俞國,處于小冰河期,冬天是一年比一年冷,大家太需要取暖的工具了。
朝廷為什麼同意跟宿敵北胡互市?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需要他們的馬匹和皮料。有了皮料和毛氈,大家冬天也過得舒服些。
今年來俞國大力開采煤礦,也是為了制炭過冬,而買不起炭的老百姓,把附近山上的木頭都砍光了。
很多人以為古代就是青山綠水,風景如畫,其實分地域,像京畿附近,人口衆多,樹木是很少的,一眼看去光秃秃的,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好山好水。
黃河沿岸,因為過度砍伐和連年戰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非常嚴重。俞國建立之後,高祖皇帝聽取了治水專家的建議,才有了保護水土的概念,濫砍濫伐得到抑制。
如果俞國引種棉花,大家有了保暖的衣物,想來日子也會好過很多吧!
沈嫣記得她那個世界,棉花是從西亞傳播過去的,而吉貝布是從南洋傳進來的,所以梁謹言遇到了曾經著名的西域商客?她已經期待開春之後梁謹言進京了。
這會兒,沈嫣咬着筆杆,苦思冥想。都珂從未見過大娘子這個模樣呢,連忙替她煮茶,問道:“大娘子有何為難之處嗎?”
沈嫣感歎:“我并非全知全能啊!”
都珂笑道:“大娘子懂得還不夠多嗎?就算一時有什麼不明白的,多試試就知道了。我還從未見過比您更聰明的人呢?!”
哎,她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