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加快步伐
喬守一對“液體白銀”很感興趣,繼續留在實驗室,和義陽的工匠們一起搞研發。沈嫣則指導農人們把棉花種到地裡。
因為成輝村這邊太幹,沈嫣選了略微濕潤一點的绛村。他們村長特意留了地,把沈嫣帶來的棉株種上。
義陽的鄭縣令鄭新樹,聽說沈嫣來了,又趕來相見,聽說沈嫣引種新的植物,還親自下地去看。
沈嫣并沒有把握,她在現代見到的棉花是草本植物,這個是棉花像是灌木,她也不确定這是不是後世的“棉花”。
于是沈嫣介紹得比較保守:“南洋和西域産‘棉花’,織就棉布,号為‘吉貝’,柔軟吸汗。奴想着我們也可以試試。”
鄭新樹倒不在意布料是否柔軟吸汗,而是追問:“那是否能禦寒呢?”
直接填充确實是這個時代常見的保暖方式,有些人往被子裡填柳絮、幹草的都有呢。要不然怎麼一個嚴冬,會凍死很多窮人呢。
沈嫣回道:“若是能夠種成,自然是可以的。”
那這就是個好東西啊,鄭新樹很期待。
沈嫣見這位縣令關心民生,也覺得他很靠譜。兩人互相吹噓一番,鄭縣令還免了這些試驗田的稅賦。
沈嫣不在乎這些小錢,但百姓肯定感恩戴德的,沈嫣知道,等這位鄭縣令升遷,少不得一把“萬民傘”。
做完這事,沈嫣回實驗室搗鼓她的榨汁機、分蜜機和篩網。
古時候必須多次蒸煮結晶去除雜質,從而得到顔色較為白淨的糖,但過程耗時耗力,所以糖的價格非常貴。
如今她使用鐵制軸承,水力驅動輥壓機,石灰水澄清糖業,随後仍然使用水力驅動分蜜機,用絲綢做篩網,得到白砂糖。
由于她有了品質較好的熟鐵和低碳鋼齒輪,這些機械運行比較穩定,效率也大幅提升。沈嫣試驗一番後,命人将整套設備拆卸,運送至廣南路的莊子。沈嫣又在信中寫了原理和制法,請姐夫代為講解和傳授。
在義陽的工作差不多做完,帶着今春新茶,沈嫣回了汴都。春暖花開,萬物勃發,普通百姓也是為生計而奔忙。沈嫣經過汴河,看到兩岸熱鬧非凡的景象,也受到鼓舞。
朝堂上,大臣們都在圍繞遷都一事而忙碌。為了節省物料,工部早就提出了,将一部分建築拆掉,搬運至洛城重新組裝。
傳統木構的優勢,在這一刻體現得淋漓盡緻。隻要你能拆,就能裝回去,像搭積木一樣。
于是一些清水衙門,率先開工,比如太常寺、司天監等。
工部也以身作則,制定方案,将他們的官署分批拆除,而他們暫時擠在幾處,集中辦公。其他部門也知道躲不過去的,于是打算等工部搬得差不多了,他們也跟上,總之不能給官家留下一個不配合的印象。
就是禁宮,也是要拆除一部分的。戶部聯合朝臣發力,讓歸元帝同意用内庫的一部分修建皇宮。
歸元帝心疼錢,當然不會鋪張浪費。正好他後宮人數不多,一個皇後,一個貴妃,一個嫔,兩位貴人,滿打滿算才五個人,後宮好多宮殿都空置了。
那還等什麼,拆呗。總之能省就省。皇帝自己的提議,他得當好表率,免得史書上留下“大興土木、空耗民力”的惡名。
這時北疆傳來消息,他們之前跟烏蠻打了一仗,将餓了一個冬天的烏蠻打得抱頭鼠竄。郭銳親自送了兩千俘虜過來。
這些戰俘當然不能閑着,做勞工去吧,正好為洛城新都的建設添磚加瓦。
“烏蠻?”若湄不解:“哪裡又冒出的烏蠻?”隻怕百姓也是頭一次聽說,怎麼他們周邊的蠻部這麼多呢。
沈嫣聽順州的管事說了,這些烏蠻人和契奴不同,是東北方向過來的,頭發紮成兩個揪揪,看描述,跟米老鼠似的,遠遠就看見兩片黑色的東西,所以管他們叫烏蠻。
沈嫣便形容了一番。
若湄聽得咯咯笑起來:“嫂子怎麼什麼都知道呀?”
郭家還給沈嫣送了上百名烏蠻做礦工,她能不知道麼?!
“行了!去玩吧!”沈嫣趕她:“我也要給我們設計新家了。”
若湄做了個鬼臉,一溜煙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