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初夏早早地來到了公社。隻見公社大院裡已經聚集了不少人,大家或站或坐,拿着小闆凳、筆記本,臉上滿是對知識的渴望。
初夏找了個靠前的位置坐下,不一會兒,農學專家在公社幹部的陪同下走進了會場。專家穿着樸素的工作服,戴着一副黑框眼鏡,手裡拿着厚厚的資料。
專家先從當前農業生産的大形勢講起,強調了科學種植的重要性。
初夏聽見他說:“咱們要想糧食産量高,就得按科學的方法來。就像種玉米,要合理密植,太稀了浪費土地,太密了通風透光不好,都會影響産量。”
接着,專家詳細講解了不同作物的種植要點,比如水稻,要注意育秧的溫度和濕度,插秧的深度和間距,還提到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大家要多注意觀察稻田裡的情況,發現有葉子發黃、生蟲的,要及時處理,可用草木灰、石灰水等土辦法,也可以用一些農藥,但要注意用量。”
台下的人們聽得聚精會神,不時有人點頭,還有人認真地做着筆記。
一位大叔皺着眉頭問:“專家同志,俺們那地肥力不好,咋整?”
專家笑着回答:“可以多施些農家肥,像牛糞、豬糞這些,也可以種些綠肥作物,增加土壤肥力。”
講座結束後,大家紛紛圍上去,繼續向專家請教問題,初夏也擠在人群中,沒想到前世上學天天聽講座,穿越七零年代還得聽講座。
真是人生如戲啊!
食品廠今天休假,聽完課之後初夏收拾好東西準備回家。
初夏收拾好筆記本,随着人群走出了公社大院。一路上,她的腦海裡還回蕩着農學專家的講解,那些關于科學種植的知識就像一把把鑰匙,為她打開了新的思路。
回到家,初夏站在門口,望着眼前又窮又破的房子,心中五味雜陳。
土坯牆有些地方已經剝落,露出裡面的泥土,屋頂的茅草也稀稀拉拉,似乎一陣大風就能将其掀翻。走進屋内,昏暗的光線讓整個屋子顯得更加壓抑,幾件破舊的家具擺放得雜亂無章。
初夏坐在那張搖搖晃晃的木椅上,從口袋裡掏出自己這段時間在食品廠辛苦掙來的工資。這些錢雖然不多,但在她眼裡卻無比珍貴。
她仔細地數着,心裡盤算着用這些錢來填補家裡的哪些空缺。
首先想到的是屋頂,一到下雨天,屋裡就擺滿了接雨水的盆盆罐罐,叮叮當當響個不停,根本無法好好休息。她估算了一下,買些新的茅草和修繕屋頂的工具,應該能花去一部分工資。但這樣一來,其他方面的改善就會受到限制。
接着,她的目光落在那張破舊的桌子上,桌面坑窪不平,吃飯的時候碗筷都放不穩。或許可以買些木闆,讓陸續年幫忙修理一下,或者幹脆做一張新的。可這又得花費一筆錢。
還有家裡的照明,一盞昏暗的煤油燈根本無法滿足日常的需求。要是能買上幾節電池和一個手電筒,晚上幹活或者出門就方便多了。
初夏越想越糾結,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可工資卻有限。她想到自己在食品廠的努力,本以為能讓家裡迅速改變模樣,卻沒想到每一個小目标的實現都如此艱難。
這時,她突然想起了農學專家提到的改良土壤的方法。如果能把家裡的土地好好改良一下,種上一些高産的作物,說不定以後的日子會慢慢好起來。可改良土壤也需要錢去買肥料和種子。
初夏陷入了沉思,到底該如何分配這些錢,才能讓家裡的狀況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呢?
她決定先列出一個清單,把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排在前面。屋頂的修繕刻不容緩,否則一旦遇到暴雨天氣,房子可能會有更大的危險。桌子的修理可以往後放一放,畢竟還能勉強使用。而照明方面,先買幾節電池應急,手電筒以後再考慮。
至于土地改良,她打算先向村裡有經驗的人請教一下,看看能不能用一些土辦法來實現,盡量減少開支。
想到這裡,初夏的心裡稍微有了些底。
她把工資小心翼翼地收起來,起身走出家門,準備去找老支書和陸續年,聽聽他們的意見。
剛出門,初夏突然想起來自己還有一塊試驗田。
初夏快步朝着試驗田的方向走去。一路上,她看到村裡的農田裡,村民們正按照傳統的方式勞作着,雖然大家都很勤勞,但莊稼的長勢卻并不十分理想。她在心裡默默想着,要是能把科學種植的方法推廣開來,村裡的糧食産量肯定能大幅提高。
不一會兒,初夏來到了試驗田。眼前的景象讓她微微皺起了眉頭,這片試驗田的位置十分尴尬,處在村子邊緣的低窪地帶,地勢很不友好。
經過上一次的修整,沒有了垃圾雜物,土壤已經好了不少。
盡管土壤狀況已有改善,但這低窪的地勢依舊是個棘手難題。一下雨,四周的水便會往這塊試驗田彙聚,導緻莊稼長時間浸泡在積水中,根系缺氧,生長受到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