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其實很難預測,其背後的運行邏輯各有各的不同。很多時候,關宏峰隻是在根據自己的本能做判斷,從而想出應對之策,好讓事情會按照自己預想的方式進行。
或許是出生就有的天賦,或許是後天養成的能力,總之他從沒有失手過——至少在重要的事情上沒有——所以關宏峰會無條件信任自己的這種“本能”。
事實也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這一點,不論是周巡還是韓彬,又或者是趙馨誠和林嘉茵等人,無一例外。
關宏峰認為這不能叫算計,隻能是基于對這些人的了解,以及已有線索的指向,預設出最符合每個人性格的行為模拟,并把這些模拟運用到他所需要的地方去。
但是關宏宇總在他出乎意料的地方超出他的設想——這些“超出”并不體現在重要的地方,而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比如PTSD,比如他對韓彬的看法,再比如他對自己的态度。
在關宏峰的預設裡,關宏宇應該要比實際上更難控制一點,因此他總是習慣性的采用一些相對強硬的手段。很多時候,這種強硬反而會起到反效果,但有意思的是,關宏峰似乎總是在主觀的去忽略這些“反抗”。
就在剛剛,他才意識到關宏宇的這些情緒的來源。
從關宏宇的自我感受和認知上來看,他的所見所聞并不能讓他相信“韓彬是安全的”這件事;但是當關宏峰試圖向他灌輸“韓彬沒有問題”這一觀點時,這和他的主觀意識産生了沖突,他感受到壓力,并開始煩躁。
拿周巡舉例,當關宏峰給他的主觀認知,和他看到的客觀事實産生沖突的時候,他會開始想辦法求證。不論是求證前者還是後者,他都需要看到實際的、直接的證據來驗證二者其一。
通俗來講,就是理性和感性的沖突。好比213後,周巡一邊堅信關宏峰不會犯罪,但是另一邊,過多疑點又指向他有可能會包庇關宏宇,在這個情況下,周巡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找證據,找到關宏宇和自己聯系的證據,或者沒有聯系的證據。
結果來看,周巡的理性和感性目前可以和睦相處了,從他先前在醫院的時候和關宏峰那次談話可以看出來。周巡依舊堅持關宏峰的清白,但也依舊堅持在事情水落石出之前,把關宏峰拒之門外。
這種思維和關宏峰本人很像,又或者是一個合格的刑警都該這樣——用證據說話。
但這件事放在關宏宇身上,似乎又有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當他的自我感受,和關宏峰給他的信息産生沖突的時候,關宏宇會下意識的把關宏峰的觀點擺在第一位,并反過來審視自己的視角是不是出了問題。
哥告訴他“韓彬沒有問題”,那麼他會無意識的直接把這條信息放在自己的思考準則裡,反過來審視他對韓彬的看法。但是他所真實經曆的、感受的一切,又無法去佐證這條準則,壓力就此産生。
在關宏宇的概念裡,哥的話是不能“忤逆”的。但同樣,他的主觀感受也是絕對真實的,一旦這二者産生沖突,他的腦子裡就好像産生了一條無法辯駁的悖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關宏宇改變不了自己的主觀感受,所以他隻能掉過頭來,試圖從關宏峰那找到答案。
關宏峰回憶着從前的細節,找到更多蛛絲馬迹。當關宏宇第一次發現213當晚是關宏峰出現在監控下的時候,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調查更多線索,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而是坐在家裡,等着關宏峰回來和他解釋——在他的概念裡,關宏峰的話似乎高于一切證據。
随之而來的,就是關宏峰一直在主觀忽視掉的那點“反抗”:在關宏峰當時的強烈态度下,關宏宇直接離家出走了。
關宏峰思考着,他嘗試把二人兄弟的這層關系剝離開。如果關宏宇隻是他的朋友,或是其他關系親近的人,關宏峰可以找到不下五種辦法,達到對于他的“絕對控制”。就拿當時監控的事情舉例,隻要關宏峰說兩句軟話,或者理性的分析一遍當下的情況,又或者完完整整的把事情經過講出來,關宏宇都可以老老實實的呆在家裡。但是關宏峰沒有,他選擇用最強硬的态度強壓住關宏宇的情緒,結果顯然是失敗。
同樣的情況重複的發生過:當關宏宇發現是他陷害的自己,二人在天台對峙的時候;當自己發現周巡知道二人互換,回家質問關宏宇的時候,似乎就是在一遍遍重演這樣的劇情。
關宏宇的理性和感性發生沖突——關宏宇找關宏峰質問——關宏峰試圖強行壓制他的情緒——失敗。
而在剛才,這樣的循環又出現了一次,導緻的結果是關宏宇現在煙瘾發作,煩躁不安。
關宏峰終于意識到他對關宏宇的一個錯誤判斷:那就是關宏宇一直以來的這種“反抗”,并不是源于他對關宏峰的不滿,而是由于他對關宏峰的過度信任導緻的。
這種信任存在于潛意識裡,關宏宇自己可能都沒發現。
那我呢?關宏峰垂下眼思考着,為什麼每次面對關宏宇的情緒時,我無法好好處理呢?
兩秒後,他把這個問題暫時放棄了——目前來看,這是個無從下手的問題。
“哥?”關宏宇見他半天沒說話,主動開口,“你又在想什麼?”
關宏峰看着他,很快結束了這一大串繁雜的思考。
“我讓嘉茵幫你在國安挂了名。”他冷不丁地開口。
關宏宇一愣,腦子沒轉過彎來:“……啊?什、什麼意思?”
“其實這件事不應該現在告訴你,因為你剛才也聽到了,國安那邊還沒有答複。”
關宏峰把手揣進兜裡。他隻是在權衡利弊後,覺得把這件事講出來或許可以暫時穩定住關宏宇的情緒。
“什麼叫挂名?”關宏宇沒反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