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甚至在心裡偷偷埋怨天幕幹事情不地道,不知道他漢文一般嗎?時間太倉促,那篇日記他根本還沒來得及看完。隻要一想起那篇沒有看完的日記,就抓心撓肝的,頭一次他對着自己的漢文水準恨鐵不成鋼。
與五阿哥一樣,七阿哥眉眼裡也都是歡樂。誰都有可能參與奪嫡,但有腿疾的胤祐絕對不可能參與奪嫡。無欲則剛,難得有機會看兄弟都熱鬧,胤祐隻恨天幕爆料太少。
同樣沒有封号的八貝勒一時不知到底是奪嫡成功被侄子拉下來更丢人,還是如天幕一般更丢人,這兩種結果,好像都一言難盡。奪嫡失敗還有如此下場,這敦郡王确實命好,但這命好的代價若是讓他自己在兄弟間乃至全天下再也擡不起頭來,哪怕胤禩窺伺那個位置,一時間也不由得猶豫了。
面子裡子,孰重孰輕?
不知道未來自己子嗣單薄的胤禩還在思索,他尚在襁褓之間的兒子,會是天幕中那個千古一帝嗎?
胤禟對着胤誐竊竊私語:“十弟,你說弘晸那小子怎麼樣?”
九哥你可真敢想——
盡管弘晸還是個兩三歲的小娃娃,但禁不住胤禟他敢想啊!就胤禟本人而言,若是能有個千古一帝的兒子,他願意這麼丢人。
胤誐沒好氣的道:“九哥,那可是你五朵金花才得來的一個寶貝兒子,難不成你平時還苛待我那大侄子了?”
胤禟:“……”
好兄弟捅刀子就是痛,也就是胤誐這小子了,要是别人,胤禟立刻就能翻臉。
十二阿哥:……
九哥勇還是你勇,咋那麼敢想呢?
不過,胤祹思忱,好像天幕中敦郡王幹出來的事情,九哥也不是幹不出來。
而十四阿哥胤祯正在盤算着他那三個兒子,弘春、弘明、弘映到底哪一個有大帝之姿。這倒不是胤祯對自己不自信,可是天幕顯示未來奪嫡之争那麼兇殘,還不知道最終哪個不熟悉的弟弟撿了漏,自己坐不上皇帝,但太上皇也很香啊?胤祯如是想到。
十五阿哥胤禑選擇目瞪口呆,這是愛新覺羅家能幹出來的事兒?
不怪乎所有人做出幼主登基的揣測,現實是:正常皇帝是瘋了才會設立常務副皇帝——
在大家不知道常務副皇帝有時候也可以是一種戲稱的情況下,作此推測完全符合常理。就連康熙帝本人都在琢磨他那些年齡尚幼的兒子,當然,比起兒子們,康熙帝本人的心态倒是好的多。就如漢武末年,霍光秉政,總歸有漢宣帝的存在,最終還是漢家天下。有昭武帝在,愛新覺羅的未來絕對差不了。
沒人知道,在知道未來還有昭武帝兜底,康熙帝自己隐隐松了一口氣。
廢太子的決定做得到是挺果決,但是新的繼任者他卻遲遲不曾定下,又或者說現在的他就不曾考慮過保成之外的繼任者。
老大是一把好的磨刀石,卻從來不是他選定的繼承人。他性格莽撞,勇武是勇武,但如今的大清不需要一介莽夫。
老三,書倒是讀的不錯,可惜治國不是讀書。
老四,是個能臣,性子太急,有些吹毛求疵,也太過較真。不過,治大國如烹小鮮,水至清則無魚,這個性子,太過了。
至于在場剩下的阿哥他更是不曾考慮,宮裡的小兒子們更是不說也罷。兒子多了就不值錢了,反正他寵幼子是一回事兒,但要說對兒子的了解,反而不如年長的幾個。
對着還不是政敵的兒子們,此刻的康熙帝的評價還算公允,最起碼和日後的嘴毒不可同日而語。
但公允有什麼用?他數來數去,似乎……除了保成,其他人都不行。
那到底是為什麼,讓他選擇了幼子呢?到底是什麼樣的局勢,他才會選擇幼子登基?
所有人都迫切的希望天幕能夠透露出更多的信息,以便大家權衡利弊窺伺未來。可偏偏天幕小氣的很,轉而論述心理學相關的讨論來。
【以上史料中記載的昭武帝都是他已經獨當一面的時候,然而衆所周知,無論是東洲的史書,還是我們中洲本土的清史稿都不曾過多着墨昭武帝年幼的經曆,這對于溯本追源昭武帝開闊性的一生的學者是遺憾的。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
這句話有道理,但也不是那麼有道理。
應該這麼說:性格的形成是有階段性的,并且每一個階段都有其關鍵期,這些關鍵期對人的成長及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性格形成的萌芽期在三周歲以前,核心期在六周歲之前,其雛形則在十八歲之前基本形成,如果以後沒有特殊變故或有目的去改變,性格基本上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所以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及‘人十八歲之前形成性格,十八歲之後活在性格裡’這樣的說法。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老話也在說明性格形成後的難以改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