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了,未來的事情,誰說的準呢?
你說皇帝為什麼不戳破弘曆的小心思,沒那個必要。有些事情,隻有自己想通了,才是自己的。保成和保清他都沒有過度幹涉,自然弘暄和弘曆他也不會幹涉。盡管目前看來弘曆差弘暄很多,但弘曆還小,他會成長到哪一步,終究是個未知數。
康熙隻希望,未來他們能守望相處,這世界能如他所願發展。
弘曆對自己的表現并不滿意,還是急躁了。明明他可以更從容的,弘暄選擇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他也可以這樣選擇。完全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诠釋嘛。
不過,皇瑪法本也不是像他們征求意見的,隻要言之有物,就不算輸。終歸他年齡小,這也是他的加分項,就算答的不好,也沒什麼,小孩子哪有不犯錯的。
比起弘暄的漫不經心,弘曆則要重視的多。盡管阿瑪一再跟他強調,他比弘暄年齡小,沒必要和弘暄比較,但弘曆卻不甘心。
天幕世界的乾隆帝比不過昭武帝也就罷了,誰規定現實中的他還比不過弘暄呢?現在不行,他要加倍努力,總有一天,他會像世人證明,他比弘暄強。
望着兩位皇孫離去的背景,皇帝難得的陷入了沉思當中。
很多年前,就在這裡,他看到一高一矮的兩兄弟高高興興的扶持離去,而今天,他再一次目睹弘暄和弘曆這倆堂兄弟一前一後踏出乾清宮,他一時惆怅不已 。
皇帝幾乎忘了,保成和保清最初關系也算不錯,打打鬧鬧的親兄弟從什麼時候就漸行漸遠了?
等皇帝察覺了的時候 ,雙方已然鬥得你死我活了。
或許皇帝不是沒察覺,隻是作為一個父親,他總覺得都是小事兒,沒什麼大不了的。豈知矛盾就是在這不經意的小事中一點一點堆積而成的,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說實話,弘暄、弘曆和保成、保清并不想象,但看着這對堂兄弟的背影,皇帝無端的就想到了很多年前的保成和保清,他終究是老了——
皇帝又想起前些日子看到的那封建議他立儲位以安天下的奏章,不由得遲疑了。皇帝知道,那不過是朝臣的一次小小的試探,但也确實是皇帝的心病。
怎麼說呢?
縱然保成有千般不好,萬般不是,皇帝心中唯一的儲君隻有他一人。
但皇帝更明白,若不是天幕,他險些親手逼瘋了這個兒子。這輩子,保成算是毀了,天幕的出現,算是挽救了他們岌岌可危的父子之情。
盡管皇帝憑借自己的威望壓下來立儲這件事,皇帝依舊清醒的知道,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皇子繼位or皇孫繼位?
前明之鑒,若不是天幕,有朱允炆這個明晃晃的教訓在,皇帝根本不可能考慮皇孫繼位,但現在倒是可以考慮了。
至于未來的雍正帝......不選他,才是對他好,對天下好。否則,因着天幕,前腳胤禛繼位,後腳他的那些在天幕中圈禁打壓的兄弟立馬就會舉旗造反。如今的形勢,胤禛繼位,屬實是下下之策。
至于胤誐......選他和選弘暄沒區别,胤誐自己是沒本事讓朝臣讓兄弟折服的,但誰讓他有一個好兒子呢?人啊,有時候還真的信命。
既然皇孫繼位,那為什麼康熙帝還在猶豫,像天幕中一樣不好嗎?
弘曆主内,弘暄外拓,兄弟齊心,說不定會比天幕中的他們作出更大的功績來。
但問題是:
老百姓願意讓聖君前往海外嗎?
為什麼就不是大清百姓沐浴聖恩?
漢臣們願意這個沒有滿漢之别的皇帝成為海外聖皇嗎?
......
康熙看得很明白,哪怕弘暄本人是心甘情願的選擇前往海外開疆的,但有些時候,他的選擇并不重要。
康熙也知道,和天幕世界線一樣也沒什麼不好。
那麼一片廣袤的疆土,真的就沒有人心動嗎?
南洋那邊在知道了昭武帝的事迹後真的會甘心聖皇不在嗎?
蒙古那邊真的不希望這個有這蒙古血統的阿哥帶領他們走出去嗎?
......
開疆拓土,終歸是不世之功。
天幕世界的弘暄成功了,不代表其他人也能成功。
想要弘暄留在國内登基的人和海外成皇的人同樣多,這也是朝臣隻是微微試探的原因,他們也在觀望當中。
這一刻,康熙想了很多,似乎又什麼都沒想。
未來很長,他還可以再觀望些時日,隻希望一切終将如他所願。
之後,弘暄收到了萬歲爺賞的他曾經佩戴過的玉扳指,而弘曆則得了一枚他常常佩戴的玉佩,皇帝一碗水端的那叫一個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