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q5.12回珠海了,5.18回上海,落地機場dj來接,5.19有直播)
5.19
晚上20點~21點,mbq絲塔芙直播,上下班依舊是dj陪同。
主持人翻開品牌方給mbq拍的寫真集,翻到比小貓爪爪的那一頁,cue約會主題的遊戲環節,問:“它(指這套妝造)會比較适合一個什麼樣的約會的場景呢?”
mbq:“啊場景嗎?我好像沒有太…就是去把它規劃到哪個場景,但是這個造造型我會比較喜歡”,笑,“因為它很像我們家deidei,很可愛~對對對像貓咪。”
後面主持人把deidei名字讀音念錯,mbq立刻就糾正了。
(我們家deidei…我們家…
想吓死誰我靠…
是你的貓嗎就“我們家”[黑臉][doge]
這不得不讓人想到——zkl是我的,所以他的貓也是我的,所以是“我們家deidei”啊。
關于“我們家”,硬要扣字眼的話,隻有兩種解釋:
(1)“我們”=mbq和zkl,mbq當時腦子裡浮現的是,在哥哥家裡,可愛的小貓deidei,而他和哥哥是一體的是“我們”,提起的哥哥家就是“我們家”,而且小情侶倆都同居那麼久了呀哥哥家自然就已經變成“我們家”了[doge] “我們家deidei”~“我和zkl的deidei”
(2)“我們家”是一個絕大部分人都會用到的語言習慣,實際意思是“我家”。比如你和隔壁班的朋友提到自己班級的人或事情,一般說的都是“我們班”怎樣怎樣而不是“我班”,同樣,即使在場的隻有你和她兩個人,但你說到她的班級也是說的“你們班xxx”而不是“你班”。
這是為了句式上更通順一些很多人下意識都會這樣說。
但即使mbq是這個意思:隻是下意識的語言習慣,意思說的是“我家deidei”,那也完全不對勁啊孩子!deidei是你的貓嗎就你家deidei[doge] 這什麼超絕家屬感——男朋友的貓自然也就是我的貓啦,當然是“我家deidei”
所以,關于“我們家”,不管是哪種理解,其實都是一個意思——zkl是我的,zkl的貓也是我的,deidei是我們倆的小貓,是我們家deidei~)
(評論區:
“你們家,你們家?你們家!!!”
“是你的貓嗎你就說[doge][doge]”
“張康樂送你了還是張康樂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