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小鹦鹉也要努力嗑五夏 > 第114章 吾日三省2

第114章 吾日三省2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星之子之家的主體是教會園區最高的一棟幾何建築,三角坡屋頂結構銜接前方兩側的層疊式平頂,通過重複和組合,形成大樓的藝術感,和想象中的禅寺、大廈不同,活像在參觀一座美術館。

院中植物造景豐富建築的色彩與層次,矮喬木的葉片在灌木叢的頭頂随風擺動,常綠大喬木為牆壁豎起一面有别于混凝土的通透感,既有自然美,又有現代美。

每周一次的大型集會在室内禮堂,通過參與講會,聆聽盤星教自一千年前流傳至今的故事與旨意。

教徒們的日常誦經、祈禱和觀想是自發行為,三五成群于禮堂或教會的其他地方進行。

盤星教的教徒成員有三類,少部分知道咒術界,大部分為信仰不穩定的普通民衆,剩下的則是與教會有經濟來往的。

無一例外,皆為非術師。

因而除必要的傳教活動外,教會還主動投身于社會公益服務之中,涵蓋了慈善事業、救助工作、教育事業等多個領域。在此過程也涉及到教會的盈利來源,包括信徒的捐贈、合作商贊助費等;出售寓意平安的護身符、繪馬牌等物品。所獲收入用于商業投資以實現資金的循環收益。這些資金運作合法合規,教會也積極履行納稅義務。

盤星教在整體運營上着眼于可持續發展的前景,與愛心俱樂部、慈善俱樂部的幾縷牽扯,僅僅隻是零星教徒還有個俱樂部成員的身份,教會并不會幹涉教衆離會後的自由。俱樂部接連出事、死人,對教會而言,損失的僅是一些富有的教徒罷了。

至于教會與詛咒師之間的利益輸送,完全可以借助非術師的身份,與詛咒師撇清關系,而那些用于祈福和保平安的禦守、繪馬牌等更像是神社裡售賣的道具無二。一方面,非術師的确無法區分詛咒師和普通人;另一方面,是顧客與教會雙方交易,講究你情我願,人們願意購置這些物品回去辟邪,誰也管不了。

這遠不及菅田真奈美先前所描述的變相的經濟犯罪,人的主觀能動性會讓她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先遇到夏油傑等人,所以天然地站在咒術師的角度去分析。

長年累月,盤星教在民間樹立了不少的聲望,其在商、政的影響力經久不衰,三者之間構建了一種良好、穩固的利益格局,起碼在明面上找不到任何可指責的瑕疵。

盤星教是兩面性原理的典型案例,在普通人眼裡它有積極的一面,在夏油傑眼裡它有和詛咒師勾結的消極一面。

身着白色教會服飾的蒼老者,雙目眯成一線,臉上的皺紋在目睹來者之際動了幾下便恢複平靜:“來者是客,有失遠迎。”

早有準備的園田茂拿出招待貴客的态度,此次事件鬧這麼大,咒術界的人找過來是遲早的事,除了不能說的事,其他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副長輩的慈愛面孔,令前來找茬兒的DK們不禁有些無所适從。

雙方相對而坐,間隔着一張鋪陳着熱氣騰騰的茶水和精緻點心的古樸木桌,園田茂的嗓音低沉而從容。

盤星教始于奈良時代,同時也是佛教傳入霓虹一百多年後才興盛的時代,佛教經典和文化通過霓虹的官方渠道廣泛傳播。那時的天元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術師倡導道德基準。

“天元”一詞最早起源于東方大陸上的華夏,意為萬物的本源和開始,也象征着由群星競耀中最光彩奪目的第一星。

不過早期的佛教是反對咒術的,釋伽牟尼認為咒術并非通往解脫之道,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覺悟。直至其悟道百年後,原始佛教開始分裂,大乘佛教的出現接納了持咒者。

是以,在咒術和倧教極差的相性下,盤星教從這種弊病中誕生,教徒們貫徹着非術師的立場,得益于咒術界對術師的約束,在享有種種特權的原則上亦無法對非術師出手。至此,教會逐漸站穩腳跟,千年來發展成為一大神教。

園田茂對于奈良時期的盤星教所知甚少,僅從教派内部代代相傳的史記中了解詳情,這個由民間自發形成的教會始終虔誠地信仰着絕對神天元大人,衆多信徒仍不知曉天元大人留存于世、不知咒術界、不知天元大人的“不死”術式、不知咒術界的結界術乃至整個霓虹的防護結界,都是因天元大人而得以維系。

聽着這段淵源久遠的故事,夏油傑問道:“天元大人是默認了教會的存在嗎?”

園田茂:“人們對自身事務總是傾注了格外的關注。設想一下,在城市的某個地方,民衆們正在自發展開對你的虔誠信仰,你将有何舉措?”

夏油傑:“求人不如求己,阻止他們陷入缥缈的虛無。”

園田茂的笑容像一幅甯靜的畫卷,陳述着某個遙遠的局面。

奈良時代雖然文化繁榮,但政治上并不穩定,對内貴族間的權力鬥争激烈,對外與蝦夷部落阿伊努人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征伐。社會的動蕩使得百姓的生活艱苦,饑餓和貧困目之所及。

這時,倧教向他們伸出援手,提供了一種深切的終極關懷,助他們緩解因饑餓、疾病、暴力等現實困境所帶來的苦痛與絕望。身處苦難中,信仰便成了精神支柱。

園田茂:“你解散了民衆,慷慨解囊以救助他們,從一人兩人到幾十人、幾百人,無窮盡也…緻使他們困苦的根源不斷,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鬥争,除非殺光他們…”

“而信仰卻能引導他們超脫世俗,尋至歸屬之地,在那裡,他們的心靈不再漂泊、不再彷徨。你無法阻擋他們自由追求的腳步,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至少在他們看來,信仰是希望的源泉。一旦失去,肉·體本就備受煎熬的他們,連心靈的慰藉也将失去。”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