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第五集團軍司令部作戰室
“請問趙參謀長在嗎?”林安敲了敲作戰室的門,聲音清朗。
自杜聿明到昆明就任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後,原第五軍的人馬隻帶了一部分,許多熟悉的面孔都已不在。林安離開第五軍也有些時日,一時間沒有看到熟人。
“我就是,你是?”
一個身材高大、微微發胖的軍官回過頭來,臉上帶着幾分爽朗的神色。他佩戴着少将軍銜,略帶東北口音,目光在林安身上掃了一下,眼神中帶着審視。
林安立刻敬了個軍禮,對方随意地回了一下,目光仍在打量着她。
“趙參謀長,我是前線空中指揮排的林安,剛從重慶回來,剛才見過杜長官。”她簡潔地自我介紹,“與杜長官談過FAC的安排,他讓我來找您。”
趙家骧眼睛一亮,聲音陡然高了幾分:“林安?你就是林上尉?”
林安微微一愣,顯然沒想到對方的反應這麼大,但還是點頭:“是我。”
“久仰久仰!”趙家骧笑着走近兩步,态度瞬間變得熱絡,“來,坐、坐!”
“您過獎了。”林安随着他走進辦公室,聽他繼續說道:“你在《時代》雜志上寫文章的事情,可是出了名了。大家都知道咱們第五集團軍出了個筆杆子!還有你搞的FAC戰術,我這幾天還在琢磨呢,真不錯!”
林安連連擺手,笑道:“我不過是寫了幾篇文章,倒讓大家笑話了。再說FAC戰術早就有了,我隻是學習、推廣,哪能算是我發明的。”
作戰室裡已經有人注意到了這邊的動靜,幾名軍官的目光不時掃過來。趙家骧看了一眼,索性領着林安走進自己的辦公室,關上門,問起FAC招生的細節。聽她說明之後,他當即點頭:“這事兒簡單,招生名額我來安排。”說着,他提筆寫了一張條子,交給副官,“立刻去辦。”
林安再次道謝,話鋒一轉,又談起後勤裝備的問題:“我還需要聯系後勤處的王參謀,确認一下物資調撥的情況。”
趙家骧毫不猶豫地點頭:“走,我帶你去。”
不多時,兩人便到了後勤辦公室,趙家骧當面交代,王參謀親自翻閱了記錄,把需要的材料整理好交給林安。她接過文件,鄭重道謝:“真是麻煩兩位了。”
趙家骧擺擺手,豪爽地笑道:“小事,都是自己人,哪來那麼多麻煩!”
他瞥了一眼時間,忽然問:“吃飯了沒有?”
林安搖頭:“還沒。”
“那就跟我們一起吧。”趙家骧大手一揮,“你從重慶回來,也算是新舊交接,我請客!大家認識認識。”
林安離開第五集團軍何止一陣子——她離開的時候這個集團軍的番号還沒建立呢。見趙參謀長如此熱情,她也不好推辭,隻是說晚上還要回來找杜長官,實在不好離開太久。趙家骧擺擺手說,“知道、知道。咱們兵貴神速,一個小時之内搞定。”
趙家骧到第五集團軍也不過兩個月,正是跟下屬們互相認識的時候。他就找了一家附近的飯店,又叫上作戰室的幾個參謀,還有後勤處的王參謀,一起去司令部旁邊的飯店點了一桌菜。
大家坐定,互相介紹之後,趙家骧便問林安去重慶是什麼公幹。林安想了想還是沒說要訪美的事情,隻說是蔣夫人召見。衆人的眼光頓時又有些不同。
他又問林安的字,認為一直稱呼“林上尉”實在見外,林安便說,“靜之。”
于是便‘靜之’、‘靜之’的叫開了。
他又說,自己字“大偉”,又隻比林安大八歲,林安大可以叫他“大偉哥”。林安一口茶差點噴出來。
她趕緊拒絕,說,“趙參謀長太客氣了!”
?(注:趙家骧真的字“大偉”)
林安還是第一次參加這種聚會,風卷殘雲之間,互相的背景、出身也都問的一清二楚了。
趙家骧得知她一直在新22師工作,便問道:“靜之,你一直在新22師?廖耀湘是你們師長吧?”
林安點頭:“是的。”
“那可了不得!”趙家骧啧啧稱贊,“廖師長可是不一般,筆杆子比咱們這些參謀都勤快!最近還整理了兩本關于第一次入緬作戰的經驗總結,剛送到司令部來呢,我還在學習。”
林安眼睛一亮,立刻問道:“能給我看看嗎?”
趙家骧一愣,旋即笑道:“靜之,你可真是好學。”
林安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趙參謀長别笑話我,我隻是好奇。”
趙家骧擺擺手:“哪裡的話!你去我那裡拿就是了。”
——————
回到司令部的作戰室,林安翻看着從王參謀那裡拿到的材料,開始整理第五軍對美援物資的使用情況。
就1942年1月而言,中國軍隊中裝備最精良的當屬第五軍。
從步槍來看,日本軍隊使用三八式步槍,中國軍隊使用中正式步槍,勉強算是勢均力敵。然而,日軍的兵力是第五軍的兩倍,而美軍則裝備M1加蘭德步槍,遠勝于中正式步槍。
在輕重機槍、山炮和迫擊炮的配置上,一個日軍師團的火力大約相當于第五軍的一半。然而,在緬甸戰場初期,日軍集結了四個師團,這意味着其總火力和兵力都超過第五軍兩倍以上。相比之下,美軍一個步兵師的火力又是第五軍的兩倍。
在裝甲力量方面,第五軍裝備了39輛裝甲車,而日軍幾乎沒有,這是第五軍的一個優勢。
但在機動性方面,第五軍與四個日軍師團的汽車保有量大緻相當,都在500輛左右。然而,美軍一個師的标準配置為1200輛汽車,機動能力完全碾壓。
如果我們粗略地比較日軍第18師團、第五軍和美軍一個步兵師的戰鬥力,大緻可以得出一個比例:
1(18師團):1.5(第五軍):3(美軍師)
但考慮到緬甸戰場日軍的實際兵力,四個師團對陣第五軍,戰鬥力比例變為:
4(日軍):1.5(第五軍):3(美軍)
而第五軍已經是當時全中國裝備最精良的部隊,其他部隊在火炮和輕重機槍的配備上嚴重不足。
做一個簡單的數學題就能明白,如果第五軍能夠全員換裝美械,或許能勉強防守四個日軍師團;但如果要進行反攻,至少需要兩個甚至三個第五軍。
然而,在1942年1月的現實情況下,第五軍孤軍深入緬甸,無異于送死。當然,這與情報的誤判密不可分——畢竟當時誤以為敵軍隻有兩個師團。
實際上,第五軍在入緬之前所獲得的全部美援,僅僅是16門75毫米榴彈炮和6門75毫米山炮。離真正的美械化師,還有天壤之别。
林安轉着手中的筆,眉頭緊鎖。她逐漸意識到,這次前往美國,争取的不是“更多”美援,而是一個“有”還是“無”的問題。
美軍通過駝峰航線每月運輸的5000噸物資,對整個中國戰場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面對數千公裡的戰線,即使勉強分配,每個軍連一門美式山炮都未必能分到。
這場戰争,中國憑什麼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