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設立在竹坡觀。
竹坡觀名字的由來,是因為觀廟在山坡之上,而附近種滿了竹林,是個極清雅的地方。
廟會持續三天,依據往常的慣例,廟會三天每天都人滿為患,早一天去晚一天去都沒甚區别。
王母第一天因着有事,沒去成,因此,第二日她早早起床,為去廟會做準備。
王母正在和小丫鬟點數去廟會應準備的物品,香燭彩帶諸如此類。而旁邊坐着無所事事的王羲之。
王母疑惑。
往日王羲之向她請了安,便幹自己的事情去了,不是與各色朋友聚會,就是獨自悶在屋子裡練字。
今日卻極為反常,一直坐在她院子裡喝茶,不知有什麼陰謀。
終于收拾妥當,王母對王羲之道:“好了,我現在要出發去廟會了,你有什麼事就趕快說,不說我可要走了。”
王羲之放下手中的茶杯,道:“母親,我沒什麼事情要說的,隻是想問問母親,今日去廟會可有人作陪。”
王母笑:“沒誰陪着,我倒是想讓你陪着,可惜你又不喜歡那種熱鬧的場面。”
王羲之道:“閑來無事,兒子願意陪着母親前去。”
王母“咦”了一聲,問:“怎麼今日願意了?往日不是拉着你,你都不去的麼?”
王羲之道:“就是想要陪陪母親。”
那日分開,他問郗璿去不去逛廟會,她說可能去但要看情況。
因為這個“可能”,廟會開始的一大清早,王羲之便守在竹坡觀的門口,隻為了與郗璿來場偶遇。
雖然昨日眼巴巴地從早望晚,眼睛都眼花缭亂的,但一想到能與郗璿不期而遇,就發自内心的沸騰,總是情不自禁地幻想,越想越期待,越期待越想……
而今日母親也去廟會,順路跟着去,也好做個伴兒。
**
竹坡觀位于山坡的半山腰,群山掩映間煙霧袅袅,茂林修竹,是個風景怡人環境清幽的地方。
隻是平時有些冷清的寺廟,現在卻熱熱鬧鬧的,奔跑的小孩,相攜而來的一家人,路邊挂着的彩燈……
昨日,那些小孩說讓郗璿一定要去一趟廟會。
她本沒有這個打算,但聽聞廟會盛大,便十分好奇,加之經曆了癱在屋裡半個月的日子,她正想好好出去放松,找不到合适的去除,鬼使神差地,便來了竹坡觀。
郗璿和任雨随着人潮拾級而上,好不容易到了竹坡觀,滿眼都是熱鬧的場景,滿耳都是熱鬧的聲音。
每次的廟會燈會,不少人都會放過來湊個熱鬧。原本清幽的觀廟,一下子有了廟會的氣息。
郗璿和任雨爬上竹坡觀,迎着清爽的風,眺望遠方如蝼蟻的居民住所,一下子有了孔子所說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既視感。
隻可惜這裡不是泰山,若是能登上泰山,感受必然會更加真切。
郗璿背對着人群,沒有注意到王羲之和他母親從身邊擦肩而過。
她也從來沒有想過王羲之回來,依郗璿對他的了解,他大概率是不喜歡湊這個熱鬧的。
他若是想要來竹坡觀,不選會廟會這樣的日子,而是會選擇一個天朗氣清的天氣,與友人登高望遠,再為感而發,吟誦一首詩書寫一副字畫。
前日王羲之也約自己逛廟會,她就是知道他不喜這樣的熱鬧,也就委婉地拒絕了。
因此,郗璿沒有注意到王羲之,而王羲之本是看向周圍,他身高腿長,擡眼望去全是密密麻麻的腦袋,剛巧錯過了從身旁路過的郗璿。
王母笑他:“羲兒,可是極少來過廟會,覺得新奇?早知道,以前就應該多帶你來。”
在馬車上,王羲之還會陪王母說話聊天,下了馬車後,王母便發現王羲之開始心不在焉了,眼睛有意無意看向周圍,像是在找什麼人。
她裝作什麼都不知道,也沒有點破,隻是時不時拿話揶揄他。
王羲之知道王母話中的意思,隻笑笑沒說話。
一路走上來,他都在注意周圍的人群,希望能與郗璿不期而遇,但很遺憾,他的希望落空,一個影子都沒有看到。
這種感覺很奇妙,他控制不住,幹脆随着自己的心意。
正這麼想着,他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
廟會持續三天,雖然已經過去了一天,但他根本就不确定郗璿是今天來還是明天來。若是明天來,那今天豈不是注定見不到她了?
這時,他看到一個背影。那人身穿一身青色衣衫,身形瘦弱,氣質溫婉端莊,和印象中郗璿的背影極為相似,心下便是一喜。
王母調侃完王羲之,一直往前走,沒有注意到王羲之早已走偏了路,等注意到的時候,人一溜煙跑沒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