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實踐與認識
本節很重要,可出命制題與材料分析題。其中,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必背)
一、科學的實踐及其意義
實踐性是馬理論區别于其他理論的根本特征,實踐的觀點是馬基本觀點。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社會性的物質活動
其意義:
1.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為辯證唯物主義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2.建立了科學的,能動,革明的反映論
3.為科學曆史觀奠定了理論基礎
4.為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勁兒工作方法
二、實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結構
(1)實踐的基本特征:
直接現實性(實在性)
自覺能動性
社會曆史性
①實在性:實踐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本質上是客觀的,物質的活動
②自覺能動性:實踐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體現了自覺能動性。人的活動總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
③社會曆史性:實踐是社會的,曆史的活動
(2)實踐的基本結構
實踐的主體,客體和中介是實踐活動的三要素,三者的有機統一構成了實踐的基本結構。
1.實踐主體:具有一定的主體能力,從事現實社會實踐的人。實踐主體能力包括自然,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認識性因素和非認識性因素。實踐主體有個體,群體和人類三種基本形态。
2.實踐客體:實踐活動所指的對象
3.實踐中介:各種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運用,操作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實踐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關系:
包括實踐關系,認識關系,價值關系。其中,實踐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實踐的主體和客體與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在本質上是一緻的。
易錯點1: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
主體客體化:①人通過實踐使自己本質力量作用于客體,使其按照主體的需要發生結構和功能上的變化,形成了世界上本來不存在的對象物。②人類一切實踐活動都是主體客體化的結果
客體主體化:①客體從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轉化為主體生命結構的因素或主體本質力量的因素②客體失去客體性的形式,變成主體一部分。
三、實踐形式的多樣性
實踐形式分為三種基本類型,物質生産實踐,社政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補充,新增實踐形式——虛拟實踐(原因:現代通信技術發展)
①物質生産實踐:物質生産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産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②社政實踐:社政實踐是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
③科學文化實踐:科學文化實踐是創造精神文化産品的實踐活動
四、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必背)
實踐是認識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認識論的第一和基本觀點。
(1)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一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一個人的知識,包括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兩部分
二是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發展不斷地提出認識新課題,推動認識向前發展。實踐為認識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主體的認識能力
三是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四是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标準。
(2)方法論及其意義
堅持實踐第一觀點,樹立實踐應有權威,尊重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
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認識本質的不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