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短篇單元】《八小時速通考研政治 > 第43章 考研政治必背(馬原篇)

第43章 考研政治必背(馬原篇)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p106-129)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兩種根本對立的曆史觀

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内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主觀反映、社會意識是人們進行社會物質交往的産物、随着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也相應的或早或遲地發生變化和發展、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對于樹立科學曆史觀和指導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生産力是人類在生産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适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産力具有複雜的系統結構、科學技術是生産力中的重要因素、生産力與生産關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聯系着的)

生産關系一定适合生産力狀況的規律(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生産關系對生産關系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上層建築一定要适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作用構成二者的矛盾運動)

社會形态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社會形态的内涵

社會形态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社會形态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曆史選擇性

社會形态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社會曆史發展的動力(p129-146)

社會基本矛盾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

社會基本矛盾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社會主要矛盾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介級鬥掙和社會格命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介級和介級抖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級才出現的社會現象)

介級鬥掙是介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馬的介級分析方法是認識介級社會的科學方法

社會革命的實質和作用

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杆

正确把握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

人民群衆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p147-158)

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

兩種曆史觀在曆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對立

人民群衆在創造曆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人民群衆是是社會物質财富的創造者、人民群衆是社會精神财富的創造者、人民群衆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無鏟介級政铛的群衆路線(一切為了群衆,一切依靠群衆、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

個人在社會曆史中的作用

傑出人物的曆史作用

辯證地理解和評價個人的曆史作用

資的本質及規律(p160-208)

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p160-170)

商品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商品經濟發展:簡單商品經濟、發達商品經濟)(p160-166)

商品經濟産生的曆史條件(自然經濟,指生産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産者個人或者經濟單位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産的經濟形式,它是一定社會曆史條件的産物)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産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來交換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勞動産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或兩種屬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商品是勞動産品,生産商品的勞動可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商品的價值包括質的規定與量的規定兩個方面;生産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随着勞動生産率的變化而變化)

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币的産生(商品的交換是以貨币為媒介,價值是一種社會關系,是商品的一種社會屬性)

價值規律及其作用(p166-168)

(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産和商品交換的基本規律: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産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

價值規律是在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中體現它的客觀要求和作用的

【1、自發的調節生産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産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

2、自發的刺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3、自發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 ;】

消極後果:

1、導緻資源浪費

2、阻礙技術的進步

3、導緻收入兩極分化

以私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p168-170)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商品生産者的命運;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礎)

科學認識馬克思勞動價值論(p170-174)

馬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馬勞動價值論揚棄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為剩餘價值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馬勞動價值輪揭示了私制條件下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為從物與物的關系背後揭示人與人的關系提供理論依據;

馬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對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指導意義)

(2)深化馬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對生産勞動作出新的界定;

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産和價值創造中所起作用的認識;深化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關系的認識)

資經制的本質(p174-199)

資經制的産生

(1)前資社會形态的演進和更替

(2)資生産關系的産生

(3)資的原始積累

(4)資生産方式的确立

勞動力成為商品與貨币轉化為資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1、勞動者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自己的商品來支配;

2、勞動者沒有别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的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物質條件】)

勞動力商品的特點與貨币轉化資本(勞動力商品也具有價值與使用價值)

資所有制

(1)資所有制的含義

(資所有制是生産資料歸資方所有的一種私制形式)

(2)資所有制的本質(基于勞動者完全的人身自由基礎上的平等關系)

生産剩餘價值是資生産方式的絕對旋律

剩餘價值的生産過程和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餘價值生産中的作用(剩餘價值是在資的生産過程中生産出來的,資生産過程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是生産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産剩餘價值的過程,即價值增值過程)

剩餘價值生産的兩種基本方法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