廳前落下細雨,茶盞相碰,白氣缭繞。
沈相楠将手中茶水一飲而盡,望向竹舍窗前搖晃的竹枝出神。
謝甯之将做好的青團整齊擺在木盤之上端至沈相楠面前,沈相楠眼神掃向木盤上一排圓溜溜的青團,恍然道:“今日是清明了啊。”
沈相楠拿起一塊青團,軟糯外皮迅速在指尖留香,沈相楠輕咬一口,淡淡艾草香在唇舌蔓延,不甜膩,味道剛好。
沈相楠認真瞧了一會兒,問:“這是先生親手做的?先生你這手藝,幹哪行都餓不着自己。”
“謝你謬贊。”謝甯之将沈相楠空空如也的杯中重新斟上熱茶,“雨停之後,麻煩你去把艾草挂上。”
沈相楠将口中青團扯得老遠,綠油油的外皮竟然也不斷,于是隻能一路用嘴追上内陷,連同被他扯出老長的粘糯外皮一同送入口中。
謝甯之不免發笑:“幼不幼稚。”
青團糊了沈相楠一嘴,他隻能哼哼唧唧應答,右手拿起茶水好不容易将青團順下,沈相楠漫不經心向後倚去,心中思緒飄離。
竹舍裡,青團的香氣未散盡,若有似無的艾草香交織其中,還有謝甯之身上的那抹藥香氣。
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先生不再是先生。
是不知他偷來的第幾個懷抱,刻印在他腦海裡的溫度。
是百家巷裡,橋下流水,一葉扁舟,那雙纖長白皙的手遞來的一盞蓮花燈。
還是再遠時,帷幕之後,見到他的一眼,就注定要離他愈來愈近。
沈相楠的目光逐漸從眼前膝頭遊離至謝甯之骨節分明的手背。
年少時的願望無窮無盡,他覺得自己不算貪心,隻許下兩次心願,站在他身旁聆聽的人一直是謝甯之。
他就貪心一回,就這一回,若是可以,擡眼閉眼能看見身側的人自始至終都是謝甯之就好了。
可惜他現下不在百家巷,不然他一定要再爬到老槐樹最高的那一枝,珍重虔誠地挂上這條紅絲帶。
所幸上天是眷顧他的,他許下的第一個願望如今已然實現,這樣難得的緣分,沈相楠不會放任消散,看眼前人再度離開。
謝甯之會是怎麼想的呢?
沈相楠上移幾寸,将熟悉的面容映入眼底。
管他怎麼想,沈相楠就打算任性這一回。
是要還是不要,那不重要,沈相楠死纏不放撒潑打滾也要硬留在他身邊,這輩子謝甯之都别想再丢開他了。
沈相楠微微眯起眼,緩緩吐出一口氣,随即起身朝門前走去:“我現在去把艾草挂上。”
謝甯之提醒他:“雨還未停。”
沈相楠不以為然,徑直走向門旁将一束捆好的艾草拿起:“正好腦子裡亂得很,趁這雨把我澆清醒了些好。”
謝甯之見他動作,走至他身旁欲為他撐傘。
沈相楠伸手婉拒:“不用。”
謝甯之沒再強求,最近沈相楠行為反常,謝甯之覺得他是受打擊太多,琢磨哪天要再請大夫來給沈相楠看心病。
沈相楠在邁出竹舍前頓步,艾草搭在他臂彎處垂下,門後是斜雨不絕,竹影搖動,他側目看向謝甯之,清澈的眼底有目光閃爍。
雨點砸落在地的聲響鬧得沈相楠心煩意亂,分不清是心跳更雜還是雨絮更亂。
随即,他邁出竹舍,将艾草仔細懸挂在門前。
沈相楠挂好艾草之後,沒有即刻回到竹舍。
他朝雨中悠然自得走去,雨珠順着他的臉龐不斷滴落,眼前立即覆蓋一層朦胧,微涼之中,沈相楠伸手折下身旁一支竹枝。
謝甯之起身走向窗邊,喚他一聲姓名:“沈相楠。”
料峭寒雨之下,沈相楠手中持竹,腳下一旋,泛起的水花似衣袖翩飛,雨水肆意流淌,頃刻沾濕他的外袍,不留方寸。
沈相楠揮動竹枝,如劍刺破籠罩近身的涼意,身旁竹影随他動作掀起的風聲輕顫搖擺,沈相楠目光若月色陰晴,竹枝在雨中舞動得利落,每一下都仿若使盡渾身氣力。
俨然忘記少時又是在什麼時候學會這套取悅世家子弟的動作,沈相楠本覺得自己再也不會做相同的事,或許是一時興起,或許是無處發洩,他再次在雨下起舞,以竹代劍,抒發心中無由郁結。
堵塞心口的情緒并非無由,他心知肚明。
手中竹枝上的三兩竹葉随沈相楠揮舞的動作紛紛落下,翩跹衣擺幻化作飛濺落雨。
他腳尖點地,積攢起水鏡的地面泛起一圈漣漪,水花四濺,沈相楠一躍而起,奮力完成最後一舞。
竹枝在手中折成兩段,随之,沈相楠腳尖輕觸地面,穩落在方才墜下的竹葉之上。
沈相楠靜立原地,擡手接住空中一片悠然飄至地面的竹葉。
綏永十四年伊始,這場雨或許從未停過。
沈相楠将竹葉放至心口,閉眼欲打消向他襲來的記憶。
少頃,有傘影環抱過他,雨不再敲打他身,沈相楠重新睜開眼,看見謝甯之撐傘在他身側駐足。
如今,卻有人替他遮蔽這場雨。
沈相楠彎起雙眼,笑意盈盈,他說:“先生,給你半盞茶的時間做足心理準備,學生有件事必須告訴你。”
謝甯之問:“是好事還是壞事?”
沈相楠依然笑着,“那要看先生怎麼想了。”
雨滴敲擊傘面,沈相楠的心跳聲随之同頻,放在心口的手不自覺使力。
方才延綿不絕的細雨逐漸變小,謝甯之擡手攏起最後一滴雨,将撐在二人之中的傘不疾不緩收起。
謝甯之擡頭與沈相楠對視,好心提醒他:“半盞茶的時間到了。”
沈相楠心頭一動,覺得呼吸也随雨停而去。
他蓦然低下頭不敢看謝甯之的眼睛。
過了良久,沈相楠方才啟唇:“你答應我,不管聽見什麼,你先别離開。”
謝甯之從容道:“我不至于被你三言兩語氣走。”
沈相楠輕笑說:“那可不一定。”
他似是下定決心,微蹙起眉深吸一口氣,就着強撐起雲淡風輕的笑意對謝甯之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