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景被她這副死不認輸的樣子愁得額角青筋突突直跳,攥緊的拳頭在袖中松了又緊,他頹然地跌坐回青玉案前,問道:“你可知這一趟屯民,朝中撥付北遷之資尚不足五成?餘者皆需華家貼補?”
“五成?華家貼補?”華書指尖倏地掐進掌心,屯民一務乃是關乎大漢百年之計,所需自然都應出自國庫,為何要讓華家來貼補五成之多?堂堂天使奉聖命行事,所需銀饷竟還要自費?
“你真當我華彥行有經天緯地之才所以被陛下看重?還是你真以為自己聖寵優渥左右了陛下的抉擇?”華景扶額苦笑,“這一路上,百姓所用粟米,一半是當地糧倉提供,一半是孟氏商隊籌措,還有三十六車絹帛,一百零三車粟米早我一步送來武威,更不要提我随身所帶金銀無數!”
華書心頭猛然揪緊,案頭燭火映得華景雙目猩紅。
華潤予能繼續任九卿之一的太常,除了本身沒有太大的疏漏,根本原因還是劉徹顧念華書,可他絕無再進一步的可能,是以他一心希望華書可以嫁給太子,延續華家在氏族之間的地位。
至于孟家,孟昭雖有大儒之名受人尊敬,可文人心性不擅朝堂之事,華孟兩家的未來可以說是系在了華景身上。
她深知這一趟北遷屯民是華景日後能否接任實職的關鍵,所以在得知華景之志後便主動幫他遞了屯民之策給劉徹,此事進展也很是順利,除了中間劉據有意安排公孫敬聲參與以外,并沒聽說有什麼波折。
可原來這竟是朝中關于銀錢的一次權衡,滿朝皆知此次屯民需要華家自行貼補所需!
見她面露沉思,華景繼續道:“你驟然應了姑臧縣百姓這許多的要求,那麼我便不能厚此薄彼,必然要對其他縣鄉一視同仁,是,北遷百姓不過三萬,我傾盡家資或可達成,可北遷百姓得了照應,你讓武威郡原本的百姓作何感想?是否又要把他們的問題一并解決了?你可知又要貼補進去多少?”
這不是一人一家,乃是數萬人戶,縱然華家、孟家有此财力,又是否真能為了華景孤注一擲?
華書想要開口說不足之處由她貼補,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這根本就是一道開不得的口子。
此次北遷屯民不過是試行,人數并不算多,日後其他郡縣必然會有更多的百姓北遷而來,那麼是否都要比肩此策?
若要,是何其恐怖的支出?誰來出?都讓她來貼補嗎?若不,那必然就達不成武威屯民之效。傾盡财力形成了極好的北遷屯民之策,卻又不是可量推之法,華景若呈了這樣的牒報上去,還想有朝一日位列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