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衆人的殷殷期盼中,祭文念罷,三老擡手灑下一把稷米驅邪祝禱,百姓們則取出早就備好的柳枝互相在身上抽打兩下,寓意掃舊迎新,小兒家就更有趣了,一個個被大人戴上柳條冠,搖頭晃腦甚是可愛。
接下來就是篝火活動了,衆人劈柴的劈柴,烤食的烤食,奏樂的奏樂,跳舞的跳舞,好不熱鬧。
這時,由鄭廉在前,引着三老等人來和華書打招呼,身後還跟着之前帶頭鬧事的王二錘。
鄉裡制度起源于夏商周時期,而三老、啬夫、遊繳之職則是源于秦推于漢。其中鄉老主責教化,啬夫主責賦稅與司法,遊繳負責鄉裡治安,再配合上十名裡正,便可保一鄉之安。
鄉老一職基本都是由鄉中最具威望的老者擔任,對方須發花白,一走到華書面前便要行禮,華書小小年紀哪裡願受,忙側移半步,擺擺手讓安榮扶起了老人家。
寒暄幾句,方知對方是帶着王二錘前來請罪的,王二錘更是撲通一聲跪了下去,弄得華書哭笑不得,反複表示并未在意,這才說服了幾人離開。
送走幾人,華書送了口氣,跟這些老人家相處着實不算自在。
此時火焰燃得正旺,熏得華書小臉通紅,她和安榮年紀不大偏又生的惹眼,不知多少人偷偷看着,但他們也知道兩人身份尊貴,不敢驚擾,直到偷偷問過鄭媪,才有幾個少年少女上前将兩人拉了過去跳舞。
如今雖然儒學興起,但男女大防還不嚴格,邊地女子更是爽朗灑脫,拉着華書便跳起舞來,華書本身就是女子,自然毫不介意,倒是安榮尴尬緊張,滿腦子都是心上人初娆,一個勁往後退。
華書一邊笑他,一邊給他解圍,拉過纏着安榮不肯退的女郎。這女郎身材高挑,但長相卻很是溫婉,笑容可親,見安榮确實拘謹,也放過了他,專心招待華書。
中原地區女子跳舞多以柔婉為主,腳步輕盈,翩然之間飄飄若仙;邊郡之地的舞步卻截然不同,足下講究穩而快,更見灑脫之感,甚是有趣。
華書雖不擅此道,但這舞步簡約并不繁複,所以她學得極快,跳得越來越好,旁邊人不由得停下,圍着華書和這女郎起哄。
“這位阿姊好生面善,不知怎麼稱呼?”華書間隙問道。
那女郎一頭烏發用素絹交盤起來,在左側胸前垂下長長的一條麻花辮,随着跳舞的動作輕輕跳躍,顯得格外靈動,被男子問及姓名她也不曾羞惱,坦蕩笑道:“孟郎君客氣,我名鵲枝……”
話音未落,不遠處突然傳來一陣嘈雜的馬蹄聲,衆人先是一驚,但見遠處沒有點燃烽火,才稍稍放下心來。
安榮快速把華書護在身後,說道:“應是軍隊路過此處,隻是不知是哪一路?”
華書眉頭一皺:“武威郡,不是雁守疆的軍隊還能有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