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保衛戰和于謙的部分講完了,我們接下來講京師保衛戰之後、奪門之變以前,景泰的故事。】
衆人:扯了半天,你終于要正式講主角了。
【京師保衛戰之後,也先依舊挾持着太上皇這張飯票,賊心不死地以送駕之名窺伺邊境,但由于朱祁钰和于謙堅持主戰不議和的強硬态度,也先騷擾邊城的舉動屢屢受挫。彼時,由于明朝的有意之舉,瓦剌内部也因失去了與明朝的通貢之利,矛盾日益突出。最終,在内外交困的情況下,也先不得不放棄野心,誠心與明廷議和。
景泰元年八月,明廷迎回太上皇,這場抗擊瓦剌的持久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算是朱祁钰繼位之後的第一大功績——力挽天傾。
我必須要說一句,勝利是好事,但迎回太上皇大可不必!】
-
明·正統時期
朱祁鎮被氣得七竅生煙:“這個後世子孫真是狂妄、不知所謂,一點禮貌都沒有!老祖宗豈是她能妄自評議的!”
您也未必就是人家的老祖宗啊!群臣默默在心裡腹诽,要不是注重儀表他們說不定還得偷偷翻個白眼。
“朱祁钰!”由于打不到光幕内的阿藜,朱祁鎮隻能選擇沖現實中的朱祁钰發難,“你親自說,你想不想接回朕?”
朱祁钰輕笑一聲,聲音不疾不徐地說道:“皇兄,這裡是大明,不是瓦剌。”言下之意便是你還沒被俘虜,别問這麼不現實的問題。
“你不要避重就輕!”朱祁鎮咬牙。
朱祁钰淡定道:“我隻是在實事求是。”
-
明·永樂時期
“做得好!”朱棣對朱祁钰的禦敵政策很滿意,“我大明就該強硬,他不服氣就打到他服氣!”
【啊對,再順便内涵一下大宋吧,我覺得大宋真的很有必要來學習一下,主動求和是沒有出路的,打赢了還主動求和更沒有出路!懦弱就會挨打,隻有強硬才能得到敵人的尊重和敬畏!】
-
北宋·太/祖時期
“什麼?”趙匡胤被這一串連珠炮給震懵了,“打赢了還主動求和,誰?”
趙光義在一旁偷偷幸災樂禍,他二哥這後代真不行,又是打赢了求和又是冤殺大臣的,啊對,還有亡國的,真是一個比一個離譜,一個比一個更氣人。
-
北宋·真宗時期
趙恒:……你就差指名道姓罵我了。
大臣們默默低頭,有時候還是得給官家留點面子的。
-
北宋·神宗時期
趙顼和王安石均兩眼發亮地望着對方。
所以,富國強兵,勢在必行!
這對君臣再次想到了一處。
【由于正統以來軍政日趨廢弛,屯田被破壞,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所以朱祁钰繼位後決定富國強兵。
政治上,他吸取了正統時期吏治敗壞,宦官利用錦衣衛排除異己、構陷忠良的教訓,大力約束宦官,限制錦衣衛活動,是以在景泰年間,宦官“頗有廉操,人不易幹以私”,錦衣衛不敢恣意妄為。此外,他還注重澄清吏治,重視選賢任能,為防官多擾民,對增設官員嚴加裁汰,以緻景泰年間吏治為之一新。
軍事上,他采納了于謙的建議,改三大營為十團營,實行團營制,解決了原本京營制度“兵不識将,将不識兵”的問題,加強了軍隊的實戰性訓練,提出了合理的作戰方法,大大提高了明軍的作戰能力。後世人評價“景泰間,始肇團營之制,乃就伍中選果毅備征調,優其衣糧,時時練習之其後雖屢有廢更,大較不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