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茅元儀,一位由于明末激烈的官場争鬥,而一生寫滿了壯志難酬和意難平的明朝官員。
茅元儀字止生,号石民,明末守邊将領及文學家,是嘉靖年間大名兵備副使茅坤之孫。其家學淵源深厚,平素喜讀史書喜談兵,且熟知軍務,素有報國之志。
明末,遼東戰火紛飛,明軍卻戰鬥力低下,屢吃敗仗。由于憂心邊事,茅元儀刻苦鑽研曆代兵法理論,花費十五年時間輯成兵書《武備志》。】
-
明·嘉靖時期
年紀不大的茅坤内心升起新奇的感覺:“是,我的孫子?”
-
明·崇祯時期
茅元儀,這不是前段時間來找過朕的那個大臣嗎?朕還把他留下了!
朱由檢大喜。
原本在曆史上茅元儀這次是沒有被啟用的,但由于光幕的影響,朱由檢做事更加謹慎,當茅元儀來進呈《武備志》時他并沒有因其對朝廷軍備上的尖銳批評而生氣,反倒是把人留了下來。
【《武備志》是繼宋朝《武經總要》之後涉及面最廣的一部百科全書式兵書。其内容不僅包含了作者茅元儀精辟的軍事思想觀點,還保存了不少古代軍事資料,尤其是收錄了《鄭和航海圖》《航海天文圖》以及明代罕見的艦船兵器和火器。這些内容為後世研究古代軍事提供了許多重要線索,故《武備志》在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在當時,《武備志》的刊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明末重文輕武、将軍不知兵法韬略、武備廢弛的狀況。】
嬴政/劉邦/劉徹/李世民:又是一本我們很想要的書,可惜,還是看不見摸不着。
朱由檢松了一口氣,看來這次他的選擇沒有出錯。
面對強大的外敵,軍事上的人才真的不可或缺。
【清乾隆年間,由于《武備志》中多處出現“不敬之語”,官方将其列入《違礙書目》,下令毀禁。後出版商對其進行修正處理,并重新推出新版《武備志》,使得該書不僅在清朝再次廣為流傳,還先後傳入日本和歐洲,出現了多種翻刻本。】
熟悉的清朝,熟悉的禁毀。
茅元儀:完全不感到意外,作為明朝的臣民,我對自己國家的敵人沒好話不是很正常嗎?
【接着是王錫闡。這是一個跟前面幾位大佬相比,顯得稍微有點特殊的明朝學者。王錫闡出生于崇祯元年,前面幾位獨當一面的時候,他還是個奶娃娃呢。
王錫闡生于吳江縣一個貧困潦倒的農民家中,他沒有顯赫的家世,基本所有知識都要靠自學,但他又極具天資,在艱難的亂世中自學成才。】
吳江縣的一個小鄉村
已經想好要給自己未出生的孩子取名為王錫闡的王父驚呆了。
這個王錫闡,不會就是他的兒子吧?
【王錫闡十七歲那年,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檢吊死在煤山的老歪脖子樹上,明朝滅亡。身居窮鄉僻壤的王錫闡得知此消息後十分悲恸,試圖以身殉國。他一開始準備上吊,未遂;接着跳河自盡,卻因被人救起而沒能死成。于是他又琢磨了一下,決定誓死絕食,這可吓壞了他的父母。經多次勸說無果後,他的父親忍不住威脅道:“你小子膽敢餓死自己,咱們全家就一起死!”王錫闡這才勉強放棄了輕生的念頭。】
“此人乃是忠義之士!”朱由檢出言贊道。雖然“老歪脖子樹”這幾個字有點刺眼,但這并不能影響他心中的感動之情。
另一個時空,還活着的朱由校一邊為大明能有此忠義之人而動容,一邊對着“老歪脖子樹”這個詞發愁。要不以後别讓五弟靠近樹了吧?他想。
【雖然自殺未遂,但故國之思、亡國之痛從此伴随着王錫闡的一生。
對明朝的長期懷念使王錫闡性格孤僻,難以與人相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與人相見,終日緘默”。但如果你要跟他談論反清複明和天文曆法等話題,他又會變得口若懸河,“縱橫不窮”。他堅持隻穿明朝衣服,在各種場合,他都不使用清朝年号,寫字時也堅持隻寫明朝的篆體式楷書,讓普通人難以讀懂,以至很難與他進行學術交流。
王錫闡一直有一個夢想,即是等反清複明成功時,他要為光複後的“新明朝”奉獻一部最精準的新曆法。為此,他窮盡畢生心血著成了一部《曉庵新法》。
《曉庵新法》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真正中西合璧的新曆法,達到了中國曆朝曆代的最高水平。由于科研成就的突出,王錫闡獲得了同時代權威學者的最高評價。他與當時北方的曆算名家薛鳳祚一起被并稱為“南王北薛”。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顧炎武曾專門撰文贊揚王錫闡“學究天人,确乎不拔”。清朝權威天文學家梅文鼎也高度評價《曉庵新法》是“曆學至今之大著”。】
-
南宋
“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也算是‘遺民淚盡胡塵’裡了吧?”看完王錫闡的人生經曆,陸遊感到十分唏噓。
-
明·崇祯時期
朱由檢和徐光啟都看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