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的魚:哈哈哈哈哈哈,我學習這段的時候也覺得,為了解決匈奴問題,未免封了太多将軍。
其實這些将軍主要也都是虛銜,在戰時領兵有效,主要還得看朝廷給這些将軍個人頭上分了多少兵,才能看出地位。】
【上林苑的駱駝:不過武帝還是很有政治手段的,才剛繼位不久,這麼年輕的一個階段,就把宗室的遺留問題進展解決起來,把他爸留下的爛攤子用懷柔政策解決了不少。可以說是帝王之氣初步展露。】
【武庫執吾人:的确,自古都是中朝定有制衡力量,宗室、外戚、相權、宦官,總有一處冒頭的,壓得了這一處,彼處定然生事。
後來明代其實是想徹底解決這所有的問題,一口吃個大胖子,充分達到集權,好像效果也沒有很好。】
(元光元年)五月,武帝下诏,求賢良做對策,允諾會一一觀之。董仲舒、公孫弘上書。
【昆明池的魚:這時候武帝剛剛二十出頭,倒是做事很穩健,這篇诏書也是相當感人有水平,大家可以翻翻原文。】
【氣運之子邦:不錯,重孫子有點東西呀,甚慰朕心。】
【昆明池的魚:不過能夠準确的選擇儒學五經作為國策國法,說明此時武帝有自己比較獨立的思考了,漢朝此時的确需要一套比較完備的禮法規矩來完成由上至下的滲透和影響,達到穩住大局的目的。
開國數十年間的北方民族内侵、七國之亂等等紛亂已經讓社會面對統治感到有疑慮,此時罷黜黃老,采用儒經□□,還是非常明智的。】
(元光二年)冬十月,武帝到雍縣,第一次祭祀遠古五帝。春,下诏書否定和親計,鼓動出兵伐匈奴以反抗其侵擾。
然而禦史大夫韓安國、衛尉李廣、太仆公孫賀、大行王恢、中大夫李息一共率領三十萬日屯戍在馬邑谷,準備誘單于進谷再襲擊,結果被察覺,兵将在外半年,沒有戰果,王恢因為主張攻打匈奴卻沒有進一步追擊,獲罪而死。
【昆明池的魚:戰争是殘酷的,但背後的政治更加殘酷。】
【武庫執吾人:對王恢來說,他明明是那個獻計支持武帝伐北的追随者,仍然要承擔戰争失利的後果,可以說,在職場上,仍然是一個唯結果論的生态。
隻是在古代,策動軍隊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三十萬人馬代表三十萬人背後的家庭、朝廷積累的兵馬糧草,若無戰果,終究是要有人出面為此付出代價。
武帝所為,作為一個領導者來說,并不為過。】
(元光三年)春,黃河改道。夏五月,黃河在濮陽潰決,武帝發兵十萬搶險救水患。
在長安城西,修建龍淵宮。
【昆明池的魚:其實還挺有意思。龍淵宮的修建應該還是和此次黃河水患有關的,隻是關于龍淵宮的選址和是否有此地等問題,自注疏以來已經是衆說紛纭。】
【飛廉館的小僮:服虔注曰“宮在長安西,做銅飛龍,故以冠名也”,大抵如是吧,隻是注釋裡也有提到茂陵邊龍淵廟,以及龍淵之水澆築刀劍十分尖利等傳說。
若取潛龍在淵之意,可能武帝仍舊是希望借用龍淵之名,對黃河起鎮壓之意,水患早日平息為冀。】
【武庫執吾人:不過我還是關注到銅這種材質在武帝營建宮室建築時的重要性,武帝的離宮别館,通常都有這麼一例銅制品,若依後來的飛廉館之制度,可能這裡的飛龍,又是那種巨型的逼真塑像。
可見武帝時的造物觀,并不求象形,而是莫名有一種巨物追求,對特别宏大的東西十分熱衷,換句話說就是用豪奢的方式自證心誠。】
(元光五年)夏天,征發巴蜀地人開鑿南夷道,征發戍卒萬人設置雁門關以抵抗匈奴寇邊。
秋七月,皇後陳阿嬌被廢,這一年武帝也才不到三十歲。
【昆明池的魚:完全是精力很旺盛的一位帝王,武帝朝對西南夷的徐徐圖之自此有迹象,交通要道、适應西南夷地理環境的人與作戰方式,完善這些此前沒有經營過的部分,都一步一步展露其企圖心和開拓能力。
【氣運之子邦:這麼快就廢後了?老劉家第一名啊,有些話不知當講不當講,其實朕……】
【上林苑的駱駝:那您還是别講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