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鼎四年,夏天,武帝封賞方士栾大為樂通侯。六月,又在後土祠旁得寶鼎。秋天,有好馬出現在敦煌渥窪水中,刑徒暴利長将它進獻給武帝。
(元鼎五年)冬十月,再一次到雍縣,祭祀五帝。
十一月,武帝在甘泉宮為太一神起祠廟,親自往郊外行祭禮,又寫了一則盡抒其懷的诏書。
【昆明池的魚: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讀這封诏書。
“朕以眇身托于王侯之上,德未能綏民,民或饑寒,故巡祭後土以祈豐年……戰戰兢兢,懼不克任,思昭天地,内惟自新……親省邊垂,用事所極。望見泰一,修天文禮……朕甚念年歲未鹹登,饬躬齋戒,丁酉,拜況于郊。”
對于武帝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一年,夏天有寶鼎天馬臨世,宣告他的統治依然受到上天的庇護,給戰亂後紛繁複雜的現狀注入一點強心劑。
所以他一面寄希望于方士求個體長生,又在冬天行頻繁的郊祀,為穩定天下國計民生。
武帝來到了他人生中比較不安穩的一個階段,猶疑的種子或許就此種下。】
【飛廉館的小僮:其實那個馬出渥窪水還挺有意思的,暴利長是一個因獲罪被發配流放河西的中原人,原本是在帝鄉南陽這塊兒生活。
他發現這匹馬與衆不同,想辦法要抓住它,于是先做那種假人塑像放在水邊,馬試探了幾次之後發現假的,诶嘿,就不怕了,然後暴利長立刻自己頂上,順利的抓了這馬,進獻給武帝。
要不說流放邊陲那種小說現在特别火呢,流放還能活得好的都是腦子轉得快的。】
【昆明池的魚:這個事兒也是側面說明這個時候缺馬,缺好馬。馬政是曆代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特别推薦大家去雲南玩兒的時候可以了解了解茶馬古道,走一走這條路,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條貿易通路,在很多時候可以說是扼住咽喉般的重要。】
(元鼎五年)夏四月,南越國相呂嘉反了,殺了王和王太後。秋天,龜和□□相鬥。
派遣路博德、楊仆等人南征百越。
(元鼎五年)九月,列侯中許多人因為進獻中央的酎金不足斤兩而獲罪奪爵。通樂侯栾大因所言欺君罔上而被斬首。
【昆明池的魚:南征百越這事兒沒什麼需要特别說的,武帝曾經修建昆明池操練水戰此時終于派上用場。
栾大獲罪而死則顯示出武帝時這些方士的命運其實尤其微薄,而且通常情況下會成為各方媚上獻禮的工具,當所說無法得到驗證後便會接近死亡。
可是方士所說怎麼可能會應驗。
不記得有沒有跟大家提過餘英時先生《東漢生死觀》這本書,其實書裡把一個核心線索寫的很清楚,無論是方士尋求出路也好,還是帝王民衆安慰自己也罷,從一開始尋求生前長生成仙,到退而求其次,尋求死後能得道升仙。這是一種妥協,也是一種孜孜不倦的超現實追求。甚至一直到今天,可能還有人這麼想象。
這對許多自然主義、樸素唯物主義的兩漢的思想家來說其實是非常無奈的事情。】
【上林苑的駱駝:比如王充。】
【昆明池的魚:王充隻是不相信有鬼神,但他對谶緯瑞應這些東西還寫過文章弘揚吹捧,看自己需要什麼吧。
不過龜蟆相鬥突然出現在正史中的确很有意思啊。但如果大家熟悉漢代的物質遺存尤其是畫像遺存,就一定能夠想起,兩漢之交,尤其是西漢武帝到王莽再到東漢早中期,其實墓葬畫像裡非常喜歡刻畫人獸相鬥和獸類相鬥的形象。
霍去病墓前就有怪獸食羊的石雕。
關于這一點其實曆來學者都不太清楚怎麼去解讀這些場景的意義。我準備寫篇文章的,到時候再說吧。】
(元鼎五年)西羌十萬人反叛,與匈奴勾結,匈奴南下五原郡,殺太守。
元鼎六年,征西羌。
武帝巡行到河東左邑縣桐鄉時,聽聞南越被攻,當即改名聞喜縣。春天,武帝到了河内新中縣,聽聞獲呂嘉頭顱,改為獲嘉縣。
當年,一舉平定西南夷和南越,設置十四個郡,版圖大大拓展。
秋天,東越王又反,武帝派韓說、王溫舒、楊仆出兵會稽反擊。
同時又派遣公孫賀出九原郡,趙破奴出令居,打到兩千裡外,平定匈奴亂後将武威、酒泉兩地設置張掖和敦煌郡。
元封元年,武帝體恤四方邊陲戰事頻仍,戰果累累,親自巡邊,為振士氣。至北地,閱兵十八萬騎,匈奴因此大受震撼。武帝派遣使者告知單于:
“南越王頭已懸于漢北阙矣。單于能戰,天子自将待邊;不能,亟來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焉。”
【氣運之子邦:這語氣,這姿态,真不愧是朕的子孫,看得朕氣血沸騰,感慨萬千。老劉家的孩子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