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年,唐伯虎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畫家之一,美術界對他的重視要高于文學界,主播簡單查了一下,現在唐伯虎的畫要價基本百萬起步,千萬的也不少,最高的一幅好像達到了三十六億,不是富豪還真買不起。】
阿藜放出了唐伯虎的部分畫作及售價,在涉及到計數單位的地方,光幕貼心地為古代的觀衆标注了“萬萬為億”。
一時間,上到帝王,下到普通百姓,皆是一片嘩然。
“一幅畫多少?”
“百萬起步,千萬的不少,最高萬萬!”
“唐伯虎的畫這麼值錢的嗎?”
“不知道我現在去找他求畫還來不來得及……”
【當然,文學界對唐伯虎的重視不比美術界并不能說明唐伯虎的文學造詣不高,實際上,他于詩、詞、曲、賦、文等文學樣式均有涉獵,其中以詩歌成就為最高,在明代詩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著名文史學家章培恒在《明代的文學與哲學》中将唐伯虎作為南方文學的代表,與北方的李夢陽并提,對唐伯虎的文學價值給予了高度肯定。】
大明衆文人們:有些人,不僅畫畫得好,在文學方面也成績斐然,真是令人羨慕。
唐伯虎:……我那凄慘的人生經曆你們要不要?
【這位藝術界的天才憑借自己的實力在史冊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名字順着時光的長河來到五百年後的今天,成為一個特殊的文化符号,于是,當我們一聽到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時,脫口而出的便是唐伯虎三個字。
如今,我們仍然能看到不少與唐伯虎有關的小說、遊戲和影視作品,在這些衍生創作中,大家都默契地讓他停留在了最意氣風發的年紀,或許是憐他半生流離,想讓他在理想國裡永遠幸福快樂吧。】
光幕下,不同時空的唐伯虎紛紛露出了或愉悅或釋然的笑容。
他不曾被人忘記,在未來,還有人為他種下了永遠幸福快樂的期許。
如此,甚好。
【說完唐伯虎,接下來就該到王守仁了。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逝于歸家途中。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喪過江西境内,軍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
隆慶時,追贈新建侯,谥文成。萬曆十二年從祀于孔廟。】
【王守仁被譽為“心學”創始人,其思想以仁義道德為核心,對中國的政治、教育等領域産生了深遠影響。明穆宗稱贊其為:“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說:“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清代學者王士祯道:“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而現在,我們稱陽明先生為“五百年來第一完人”、“中國古代最後一位聖人”,知行合一,是他思想的精華,也是他一生最完美的寫照。
那個立志做聖賢的少年,最終如願實現了他的夢想。】
這成就堪稱王炸,直接在各時空驚起一灘鷗鹭。
-
明·正德時期
王守仁平靜地站在書院門口,眼底無波無瀾,仿佛光幕說的人不叫王守仁似的。
“王先生,光幕上說的人,是你嗎?”路過的大爺小心翼翼的問道。
王守仁點了點又搖頭,溫柔笑道:“可能是我,也可能不是我。”
那是另一條人生軌迹上的王守仁,那個王守仁做的事,他不一定有機會做。
從光幕出現開始,一切就已經變了,未來如何,尚未可知。
遠方的皇城裡,被“聖人”二字震驚到恍惚的天子和大臣們終于回過神來。
“聖人啊……”朱厚照面色古怪,眼神先是從幽暗變為糾結,又從糾結歸于平靜,末了,他長歎一口氣,仿佛下定了什麼決心似的,垂眸喚道:
“劉伴伴。”
天子的聲音無情且冰冷。
劉瑾砰一聲跪倒在地,他知道,他的日子到頭了。大抵是時運不齊吧,誰能想到随便往旁邊踢的一腳,竟踢到了一塊鐵闆呢?
-
明·弘治時期
“這說的真是我那孩子?”當震驚過于頻繁時,王華反倒有些不信任自己的耳朵了。
李東陽哭笑不得:“我想餘姚應該沒有第二個成化八年生的王伯安。”
“自古聖人可遇不可求,大明能得這樣一個人才,實乃大明之福啊!”朱祐樘心情頗為愉悅,聽了半天糟心事,到現在總算有個好消息了,“王愛卿,朕已經迫不及待想聽到令郎的殿試奏對了!”畢竟光幕說這次會試王守仁會通過的,不是嗎?
“臣謝陛下吉言。”王華心不在焉地回了朱祐樘的話。他有些擔憂,聖不聖人的都是未來的事了,自家小子到底不是那個閱盡千帆的“王陽明”,如今驟然得到皇帝的青眼,真的沒問題嗎?
看出王華的心思,李東陽低聲安慰道:“實庵,俗世無常,但實打實的能力是不會變的,你該對伯安有信心。”
王華醍醐灌頂,是啊,兒子的才華能力向來出衆,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賓之所言有理,這次是我着相了。”他長舒一口氣。
-
秦
“聖人……這樣的人為何不是出現在大秦呢?”嬴政分外遺憾,不說王守仁那身文武雙全的本領,就單論一個聖人名頭,就足以用來穩定人心。
-
漢
劉徹……劉徹倒是沒有太大反應,雖然他羨慕未來那個明朝的好運,但他身邊并不緊缺人才,如今也不是動亂時期,不需要一個影響力大的聖人來撫慰民心。
他擡眼看着面前的大臣們,漫不經心地開玩笑道:“那個明朝的人如此厲害,都快把我們比下去了,諸位不如努力努力?”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