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有份研究報告,你先看一下。”
英文打在白色帷幕上,貝蒂帶江奕單獨來到會議室,跟着一番操作,讓她的表語在上面一目了然。“蔺工請假的原因就在這裡面。”
江奕揚起腦袋,首先看到兩行标題:
沙門氏菌變異株研究報告——
核輻射誘導的短時超緻病性與自限性感染機制分析
在21世紀上半葉核洩漏事故周邊生态樣本中,分離出一種新型沙門氏菌變異株。該菌株因長期暴露于輻射環境,Vi抗原發生定向突變,導緻宿主感染後引發劇烈症狀(0-4小時達峰),但6小時内被免疫系統快速清除。此現象被稱為“閃電型感染悖論”。
江奕繼續往下看,變異機制有兩個:輻射适應性突變、自限性感染機制。
前者提到超抗原和嘧啶二聚體,後者分自殺式免疫激活與代謝亢進消耗。
接着是感染病程階段特征:
潛伏期(0-15分鐘)
無明顯臨床症狀,但腸道菌群已發生顯著變化。
爆發期(15分鐘-3小時)
患者出現嚴重水樣腹瀉,排便頻率達每小時8次以上,伴随噴射性嘔吐及全身肌肉震顫。
轉折期(3-5小時)
症狀呈斷崖式緩解,嘔吐停止,腹瀉頻率降至每小時1-2次,患者出現強烈口渴感。
自愈期(5-6小時)
僅殘留乏力、頭暈等輕微症狀,排便頻率與糞便性狀完全恢複正常。
科學原理夾雜其中,但江奕有權選擇忽略。
之後是公共衛生影響,從傳播隐匿性、治療悖論以及生物武器化風險三個方向進行分析,太多專業術語看得他頭暈。終于等到結論和建議——
沙門氏菌變異株是首例兼具超高毒力與極短病程的病原體,其“自殺式感染”模式可能成為未來生化武器的設計藍本。需在核污染區建立沙門氏菌突變實時監測網。
研究團隊:北境聯邦輻射生物學研究中心
報告日期:2055年10月17日
江奕:“……”
“2055年10月16日晚,‘康莊列車’首航乘客在食用營養局特供的玉米雞胸肉餅後集體感染沙門氏菌變異株。”貝蒂說,“為控制疫情,聯邦政府臨時決定啟動‘過濾程序’,進行列車肅清。可第二天他們才知道,乘客死亡之前,正在為痊愈歡呼。”
他們曾經是它的宿主,現在是它的祭品。
“食材是我從波諾那兒收購的,我不知道為什麼你沒事,但今早其他成員也都請了假。”她揉着睛明穴道,“你回去看看蔺工吧,他需要你。”
江奕困惑地眨了兩下眼睛。
蔺哲需要他?——他沒看出來。
他撓了撓眉梢,有些不情願:“好。”
回到寝室,衛生間亮着的燈足以證明蔺哲還在裡面。他帶着他們的交流媒介走到門邊。“你生病了,我知道。貝蒂說是因為早餐裡有變異細菌。”
良久,裡面回複:“她還說什麼?”
“他們也生病了。”
“還有呢?”
“食材來自波諾。”
“哦。”
對方停止講話。
江奕冷不丁補了一句:
“她還說您需要我。”
蔺哲:“不需要。”
江奕:“。”
就知道是這樣……
他轉身要走,屏幕亮起:
等等,我需要你。
他咬了咬嘴唇:“請講。”
“我需要你去客廳書櫃裡找兩本書,”蔺哲回答,“《超越三維:理論與實踐基礎》和《多維空間與生态文明》。”
幾分鐘後,江奕回來。“找到了,請把門打開,我給您送進去。”
“不用,”蔺哲道,“你帶它們回卧室,看完後各寫1000字漢英雙語觀後報告,下周四前交給我。”
江奕:“……?”
這人的意思,是讓他用五天半的時間閱讀兩本長20公分、寬15公分,厚度加起來跟他小拇指并齊的數理工具書,并額外從他有限的知識儲備中挑4000個字串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