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直播]創飛老祖宗的一百種方法 > 第28章 不止考古

第28章 不止考古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劉邦笑的勉強,這天人講話太直白了,連最為親近的張良都表現的如坐針氈,他隻能慶幸大漢現在能見到昆侖鏡的人基本可信,沒有謀反之心,否則天下群英荟萃,他得早早入棺材休息。

“我親愛的皇後啊,”劉邦勉強堆起笑容谄媚,惹得呂雉連連驚恐,“咳,不是!朕沒有被鬼怪蠱惑!”

“陛下請正常一點。”呂雉一點都不想看見劉邦滿臉褶子笑,他以為自己今年是十八歲不,“有話直說。”

“分封之亂天人已預言,”劉邦正色,“不可奢求諸王不知,隻能趕在消息洩露前盡快削弱藩王勢力。往後禍亂難免,小兒軟弱,不可為之,朕年事已高不知那一日無法為繼,即時隻能依仗皇後執掌大局了。”

呂雉正襟危坐,劉邦這句裡至少透露了他沒有廢棄劉盈太子身份的意圖,少了這層的焦慮,呂雉又是劉邦信服的左右手,“陛下所言,臣自當竭盡全力。”

劉邦想了想,最終握住了呂雉的手,他知道,呂雉有能力,也會為了劉盈的帝位與他齊心過度難關。戚夫人雖然可親,與大漢的江山相比确實不值一提。

朝堂上的二十七王面面相觑,紛紛低頭不出聲,拿到手的軍權誰也不想交回去,更何況後期亂世,有了兵馬在身才有逐鹿的資本。司馬炎看着諸王的回避差點氣笑了,他不再多言,隻是簡單的寒暄了幾句車馬勞頓得辛苦,便命人引諸王赴宴。

待諸王們忐忑離開,司馬炎放松精神,疲憊的癱在禦座上,太子司馬衷渾然不覺大禍臨頭,胡亂的應付着司馬炎要求的奏書,司馬炎隻看一眼就隻知曉大事不妙,面對一直隐于後殿的衛瓘、夏侯駿忏悔道:“悔之晚矣!諸王各懷心思,太子愚鈍,小人瞞避非一日之功!”

衛瓘沉默,齊王司馬攸德高望重,但不得司馬炎歡心,衛瓘多次旁敲側擊也不得答應,隻司馬炎停頓一會,才抽出一卷紙接着道:“此召,齊王司馬攸行監國、汝南王司馬亮輔政。你二人保管,若朕百年之後諸王忤逆,以此召為信。”

夏侯駿拜受,衛瓘走出大殿,與夏侯駿對視歎氣,司馬炎鐵了心要保全太子,那手裡禦旨隻會變成朝亂真正的導火索,衛瓘道:“聽天由命吧!”

「匿名xx59:末代皇帝的下場?」

【溥儀?哦,這麼說吧,這個人其實可悲又可恨,因為光緒無子被慈禧選中,三歲立為皇帝,單他的前半生一直都任人擺布,但實際上溥儀繼位的時候清廷已經無法應對新世界的波瀾局勢了,五歲的孩子下罪己诏,他懂嗎?】

“不懂。”昆侖鏡下的老百姓紛紛搖頭,五歲,放在富裕些的農家也隻會端茶收拾,指望出口成章管理國家,“能認識字就是大福了。”

“人家是皇帝,你家泥腿子還敢說。”

【清廷與民國達成協議,保留尊号留居紫金城,一切用度照舊,由民國政府負擔。這一段時間,溥儀與民國關系還好,甚至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他也很坦然的接受成為一名平民。

直到“九一八”事變,東瀛侵略滿洲東北等地,扶持溥儀登基為殖民地皇帝,這個決定包括他的親生父親載沣知曉都很生氣。東瀛當時上叫嚣“三個月”亡東大,在東北的百姓吃一口自己種的大米都被瀛人殘忍殺害。論溥儀與民國都矛盾,是自家兄弟恩怨,跑去投外敵當兒皇帝,就是領路走狗。】

李隆基皺眉,成為平民還不怨恨?

他轉念一想,末代皇帝,隻是個傀儡能活着便是優待了,大唐鐵蹄下多少小國載歌載舞喜迎王師。但問題是,東瀛人在大唐表現尤為恭敬,沒想到野心勃勃居然敢口出狂言三個月亡國。

“好大的膽子。”李隆基嗤笑出聲,似笑非笑的提點道,“朝衡,這東瀛國的後人你怎麼看?”

“邊遠小民狂妄自大,我等東瀛正統仰慕大唐風雅,臣願意永留東土,”朝衡堅毅道,“隻是臣父母遠在,請求聖人允許臣返鄉接回父母。”

李隆基沒有多言,隻繼續與楊貴妃歡飲,李白再度失望,清廷的教訓仍舊不能喚醒李隆基的警惕。逃過一劫的朝衡顫巍巍起身,朝李白露出一個劫後餘生的笑容。

感覺又被輻射攻擊的趙構自欺欺人的捂起耳朵,不由每日一問:“今天嶽飛打哪裡了?”

“回官家,六郡歸宋,嶽國公準備進軍襄陽府。”

“這就直搗中原了?!”

趙構震驚,趙構倒吸一口氣,好家夥,果真是天降戰神啊,難怪後世如此尊崇,既然往北走還有美洲,那讓嶽飛一路過去,永不回朝便不會影響朕的權威了。

【雖然有過逃亡計劃,在瀛人的嚴加看管下,溥儀衆叛親離,性格逐漸扭曲。在經曆了十四年的艱苦抗戰後,東瀛投降,溥儀在逃往國外的途中被沙俄人抓獲,作為重要證人在遠東軍事法庭指認東瀛罪證,最終在沙俄監獄五年後遣返回東大,又在管理所中渡過勞動改造生活。

1959年,溥儀作為首批特赦戰犯重獲自由,這也是溥儀人生意義上的新生。後來在文史委員會任職,直到因病去世。】

清廷都皇帝們對溥儀結局是好是壞不能定論,從後人一語帶過的“投敵”、“自家兄弟”、“戰犯”,最後又有“勞動”、“特赦”等等詞語能大緻了解溥儀一生的颠沛迷茫。

康熙瞄了一眼奮筆疾書的起居注小官,感慨道:“皇帝的一生,處處有史官記載,最終歸于文史,倒也合緣了。”他的目光堅定而清亮,灑落的揮筆寫下幾行滿文,呈給私信平台掃描,“甯與外人不與家奴?呵,朕覺得兄弟打斷骨頭連着筋,給外人看笑話像什麼樣子!”

雍正揣摩清廷與東瀛的恩怨情仇,又想着昆侖鏡出現的緣由到底是為了什麼,單是給他們這些曆史上人物考古嗎?雍正不信,海禁一事自大明延續都是因為東瀛,“滅東瀛?”雍正犯愁,先帝落下的窟窿别說東瀛了,蒙古都夠嗆,北面的沙俄,西面的準格爾……

罷了罷了,雍正推開公文捏着鼻梁頭痛的閉目,朕還有弘曆,隻能等下一任皇帝去開拓了。

乾隆對雍正的白頭無所察覺,大清盛世的底氣讓他把注意力放在更具威脅性的東瀛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及了,最年長的永璋二十了,是該出去看看。

乾隆聽着朱簡明的講解,默然把玩着西洋館裡的鐘表淡淡說道:“着工部在江南營造海船,三阿哥永璋監管,出使法蘭西,具體命軍機處商議。”

且讓朕看看這新世界有多強大,能比得過朕的泱泱大清。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