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若真有天理,司馬家早就該遭天譴了!”一旁的年輕後生握緊了拳頭,滿臉憤慨:“司馬家眼裡隻有那皇位和權力,當初鬧災奪糧,何曾把咱老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
“就是就是,你昏了頭吧!”看客怒罵,定眼一看老者的銀帶寬袍,“我看,就是你們這些狗官!換我丈夫命來!”
在開封,一群小商販圍在昆侖鏡下交頭接耳,熱鬧非凡的買賣聲被議論聲蓋過,幾位書生模樣的人在酒樓裡低聲議論。
其中一人皺眉方巾儒雅,悲憤道,仿佛感同身受:“這馬赫迪也太亂了!一介官員尚且如此,尋常百姓怎麼活?”
另一人憨厚附和道:“這我懂,我老家縣裡以前也有過類似的事兒,為了争那山林的柴火,幾家人差點兒打起來。要不是保長出面調解,說不定也得鬧得不可開交。這馬赫迪要是也有能主持公道的人就好了。”
再有一人滄桑,無奈道:“這安吉幸運,有家長相救……”似乎是觸及傷心事,低頭悶酒一杯。
白龍魚服的趙煦不由豎起耳朵聽,好不容易出行,就是為了體察民情,太後與群臣說打仗不好,可後人說大宋要打,不打就完了。
趙煦想打,燕雲十六州是功績,天人說的應當有道理,但是看見馬赫迪的血雨腥風,他遲疑了。
打仗意味着死亡與動蕩,他的子民也會如馬赫迪一般,這與他自小接觸的“仁義”不符合。然而,不打,金兵南下,屆時,他的子民還是會遭外敵屠戮。
高太後隻是靜靜的等待趙煦糾結,在目送趙煦出宮前,最終開口問了趙煦一個難題:“你要當一個怎樣的皇帝?”
【在桑比的調解下,安吉被無罪釋放,好心的他深知難民營管理的不易,甚至幫忙UNP們勸走了那些圍攻的親戚。
“我請求你們逮捕那名叫‘馬杜’聯防隊員,”對講機裡,艾瑞克大驚失色道,“他失蹤了,并且帶走了安吉的配槍!”
“什麼?!”安吉坐不住了,他跳起來想要追上已經離開的親戚們尋求幫助,但被另外一名安全官攔住,“我記得、那個叫馬杜的,就是找回槍的人,天啊,我還以為他是盡職的好人!”
難民營内禁止攜帶武器,馬杜的行為目的未知,據安吉說,他乘坐摩的抵達東門準備付錢時,有人搶走了他的武器,他為了追回才闖卡,後來聯防員們以為他是襲擊分子把他抓住,并搜去了身上的證件、财務。】
太極殿内,雕群臣們正圍繞着難民營暴露的問題,各抒己見。
古語有雲:“閻王易見,小鬼難纏。”
安吉身為朝廷命官,竟在距都城僅僅五十公裡之外,被一個小小吏員(?)設計陷害蒙冤入獄。這等事情,在大唐一衆高官權貴眼中,實在是難以想象。
聯防隊員放在大唐是什麼概念?
團練兵,臨時組建的非職業化兵員,主要由地方編戶百姓組成,不登記入正規軍軍籍!
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之上,眉頭緊蹙,擡手緩緩揉着眉宇,沉默良久,他才略顯幹澀地開口問道:“衆愛卿,對此事有何見解?嗯,承乾,你且先說。”
李承乾雖年紀尚輕,可身邊的授業恩師皆是李世民精心挑選的朝中肱骨之臣。
這些老師在傳授聖人典籍時,常将隋末那段民不聊生的苦難歲月娓娓道來,使得李承乾雖年少,卻對世事有着遠超同齡人的洞察。
他困惑的說道:“那馬杜的行徑,實在是令人發指,隻是臣觀馬赫迪,壯丁閑散,婦孺乞食,良田荒廢,一日之内禍事頻發,似是無法無天。”
“百姓以闾巷之人為敵國,”李世民說道,“諸侯窮武之不知足,天子甘得之心不息也。”①
吏部尚書高士廉恭恭敬敬地向李世民行了一禮,語調沉穩地緩緩說道:“依臣愚見,這症結在于用人之道。唯有德才兼備的賢能之士,方能肩負起治理的重任。”
戶部尚書戴胄微微欠身,面上帶着一絲遺憾的神情,輕輕歎了口氣,接着開口指出高士廉話語中的漏洞:“高大人所言極是,隻是這德才兼備之人,又豈是那般容易尋覓的?又有多少能入你等的法眼呢?”
此言一出,大殿内頓時響起一陣輕微的交頭接耳之聲。
在唐初,世家大族依靠世代積累的資源與影響力,壟斷了大量教育資源與知識傳承,寒門子弟即便天賦異禀,也常常因缺乏機遇而被埋沒,這無疑是選拔人才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昔日隋文帝楊堅率先廢除九品中正制,要求各州每年向中央舉薦貢士三人,參加朝廷舉行的秀才、明經等科考試,考試合格者方可授予官職。
但是在貞觀三年,太宗謂吏部尚書杜如晦:“比見吏部擇人,惟取其言詞刀筆,不悉其景行。數年之後,惡迹始彰,雖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獲善人?”②
高士廉被戴胄暗裡的意思一噎,頓時語塞,臉上瞬間閃過一絲尴尬之色,一時不知該如何回應。
刑部李道宗微微皺眉,輕輕搖了搖頭,不緊不慢地反駁道:“聖上求賢若渴,這大殿之上,尚且有魏侍中、崔侍郎、張禦史為大唐所用,何懼言路不開?”
他的語氣平和舒緩,舉出幾個令人無法忽視的案例,一番話恰到好處地起到了緩和氣氛的作用,讓原本劍拔弩張的緊張氛圍稍稍得到了緩解。
此時,衆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了門下省隊伍中的魏征。
魏征出身貧寒,早年在隋末的亂世中颠沛流離,曆經無數坎坷,先後依附元寶藏、李密、王世充、窦建德等李唐敵人,甚至在隐太子府中受到過重用,可謂一路反派。
長孫皇後微微側身,聲音輕柔,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堅定,向李世民谏言道:“臣觀那艾瑞克能夠明察秋毫,還安吉以清白,值得稱贊。後人已言我大唐萬邦來朝之氣,是以而應廣納天下賢才,隻要其有真才實學且心懷百姓,皆可納入朝。”
“似東瀛一類包藏禍心的就不必了。”尉遲恭下意識脫口而出。
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之上,待衆人的聲音漸漸落下,他才緩緩開口道:“衆愛卿所言,皆切中要害。選拔一事關系重大,關乎百姓的安穩與社稷的昌盛,必須細細斟酌……”
大殿内,衆人皆陷入的沉思,而各地的古代百姓們,仍目不轉睛地盯着昆侖鏡,滿心擔憂,不知道這混亂的難民營,接下來還會發生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