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邊說着,一邊指向第二大題,那題目講的正是農商一體化。
民部尚書窦靜一直沉默不語,他緊盯着題幹裡“産業扶貧”“公司+農戶”。
這些陌生詞彙在窦靜看了大有深意,他眼神逐漸變得明亮起來,腦海中似有一道靈感閃過,豁然開朗。
窦靜緊緊盯着考卷上相關的内容,越看越激動,忍不住拍手叫絕,聲音在殿内回蕩:“公司、公司,甚好!”
他一邊說着,一邊踱步,抓着段綸湊到大唐的疆圖前比劃,兩個讓嘀嘀咕咕好一會兒。
過了好一會兒,窦靜轉身說道:“陛下,臣等有想法!”
“以官府為中介,效仿這公司的模式,收攏各地特産。如此一來,百姓有了穩定銷路,能獲得保底收益;咱們官府從中收取中介稅費,充盈國庫;而那些遠方的商賈,也能更便捷地采買到各地特色貨物,促進商貿流通。這豈不是一舉三得的大好事!”
窦靜越說越興奮,臉上泛着紅光,雙手在空中比劃着,仿佛已經看到了大唐因這一舉措而繁榮昌盛的景象。
段綸手指沿着地圖上的山川脈絡滑動,最後停留在兩塊标注着特産豐富地區的版圖上,聲音因為激動而微微發顫:“原來如此,工部與民部聯合,竟能有這樣驚人的效果……”
“再者,道路通暢後,各地交流更為頻繁,大唐的文化和後世的技術能得以傳播。”段綸一口氣說完,滿臉期待地看着李世民,等待着陛下的回應。
“段尚書所言極是,此計若成,對我大唐的發展大有裨益。諸位愛卿,可有補充之策?”李世民略加思索,回答道。
吏部尚書高士廉表示,會考慮将道路修繕加入各地官員的考核指标,如此一來,就能督促他們積極作為。
高士廉話音剛落,兵部尚書侯君集雙眉緊鎖,心中一沉,他已然想到,道路一旦開通,匪賊極有可能趁機作亂。
而刑部尚書李道宗也正眉頭深鎖,含淚思索着為保障新商貿模式與道路安全,需新增或修改多少法條規制。
兩人不經意間對視一眼,刹那間,仿佛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未來無盡的加班地獄。
聖人一句話,臣子跑斷腿。
“這天人的時令與曆法,如此精準?”
窦太後坐在雕花木椅上,手微微顫抖,翻開初一地理課本的目錄,目光瞬間被第三章“天氣和氣候”吸引。
“祖母也看出來了?”劉徹大大咧咧地盤腿坐在案幾對面,玄色廣袖垂落在地,“孫兒瞧着這第四章降水分布,倒與《夏小正》裡記載的節氣規律暗合。”
窦太後又往後翻了翻,目光落在第四章标題“降水和降水分布”上,六個楷書工整秀麗。她的思緒瞬間飄遠,想起漢文帝時期推行的“勸農诏”。
昔日大漢每逢春旱,便要率文武百官祈雨,那場面盛大卻無奈。
她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痛苦與惋惜,暗自思忖,若能早知這些降雨規律,或許當年關東大旱便不會餓死那麼多百姓。
窦太後端坐在榻上,身姿雖依舊挺拔,可歲月的痕迹還是悄然爬上了她的面龐,她能感覺到衰老帶來的力不從心。
人老了總是容易回憶往昔,文帝與景帝曾經痛惜的表情,就像昨日之事,清晰地浮現在窦太後眼前。
白登山之圍,是大漢曆任帝王心中的痛。
“道法自然。”窦太後默念了一句,轉而看向劉徹,目光不自覺帶着幾分期許,“匈奴……”
窦太後低頭,念着「呼倫貝爾草原牧草以禾本科牧草為主,伴生優質豆科牧草,兩類牧草對生長空間的競争激烈。這裡土壤氮素含量低,限制了禾本科牧草的生長,但對豆科牧草的生長影響較弱。」
地理課本中還提及,自然界中的氮氣,源于雷雨天氣時農作物的合成,這些看似簡單的文字,在她眼中卻成了克敵的關鍵。
匈奴多年來對大漢邊境的侵擾,是大漢的心腹大患,如今有了這看似天賜的知識,或許真的能改變局勢。
“行軍打仗,最忌諱前途不明,如今你得了天人啟示,祖母就允你一回,去打匈奴。”窦太後望着孫兒眼中躍動的光芒,忽然想起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如今劉徹盯着地理課本的專注神情,與當年啟兒沙盤演練一模一樣。
“徹兒,”窦太後還是不放心,開口提醒道,“明日讓太學博士考察此書列中的内容與大漢天時。”
這些知識雖神奇,但必須與大漢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是!”
劉徹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沒有了窦太後的約束,他才能整整掌握朝堂,為大漢除去匈奴這一心腹大患。
在外等候劉徹的衛青在“地形雨”旁認真地批注“可用于設伏”,劉徹出門時,恰好瞥見衛青正借着燭火在昆侖鏡的漢地圖中标注牧草區。
這位日後威震匈奴的大将軍此刻還隻是個郎官,卻已顯露出驚人的軍事直覺。
他在“河套平原”四字旁畫了個醒目的圓圈,旁邊注着:“黃河改道處宜屯田,可養十萬精騎。”
劉徹哈哈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贊道:“不愧是朕看重的大将軍,這般獨到見解,他日必能在戰場上大放異彩。”
自李廣認清衛青的潛力後,便對他悉心栽培,傾囊相授自己多年征戰積累的經驗與兵法韬略。
衛青則謹遵衛子夫的教誨,一直為人謙遜,行事低調,哪怕在接受李廣栽培時,也是虛心求教,從不張揚。
可此刻,聽聞劉徹親口告知大戰将至,衛青眼中再也藏不住那對未來的壯志豪情。
哪個熱血男兒不渴望在戰場上策馬揚鞭,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衛青自然也不例外,這即将到來的大戰,便是他夢寐以求的機會。
“衛青,此戰關乎我大漢興衰,我命你全力協助籌備,務必做到萬無一失。”劉徹斬釘截鐵的說道,“十世之仇,猶可報也!”
“臣定不負陛下重托!”衛青單膝跪地,鄭重回答。
眼中閃爍着熾熱的光芒,那是對即将到來的大戰的期待。
盡管他尚未立下赫赫戰功,但從這一刻起,衛青已将自己的命運與大漢的榮耀緊緊綁在一起。
漢武帝劉徹與大将軍衛青,在這一刻,開啟了他們千古輝煌傳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