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芝可是吃過了?陪我再吃點,可好?”
徐芝看了看量還挺多的,便也應下了。也是藍兒機靈,備了兩副碗筷,不然她可不答應。
吃完後,閻尋見着時候也不早了,就催着徐芝快些去洗漱休息。
因為他傷着,而徐芝又有身孕,誰都照顧不了誰。所以,徐芝就睡旁邊的房裡。
因為閻尋被刺殺,次日大朝會,皇帝還發了一通脾氣。隻是叫人查了,也隻能抓着一些小蝦米的把柄。那些背後的人隻是漏出一點端倪,卻無證據去抓人。
“他們明明已經身居高位,家族又有營生,家中豪奢至極,竟為何就是守不住那雙手?軍費,那可是安邦的根本,他們怎麼敢?”
皇帝憋悶,最後卻是叫了心腹之人,去繼續追查那些嫌疑最大的幾個人,“一旦有确鑿證據,便依律法把所有人都抓起來。該誅殺幾族就誅幾族。”如此嚴重的問題,不施重刑,他們根本不當一回事。
閻尋養傷的這些日子裡,皇帝又賜了他許多金銀财寶還有藥材,叮囑他好好歇着,等養好身體了,再回邊疆不遲。
也是因為他有傷,便沒有跟着殷山長他們回鄉去。不過宋連與陳雲芳就留下,甚至是居住的元老大人府裡。
殷山長叫他們不要出門,不要讓别人知曉他們是閻尋的好友。不然,那些躲在暗處的小人,怕是會使手段把他們刷下來。
元老大人卻是思索了一番,直接上奏請皇帝點派中立與正直的大人做監考官以及批閱卷子。如此一來,就可以避免了暗地裡的徇私舞弊。
對那些世家大族不喜的皇帝自然是同意的。他還特意在朝會上警醒大臣,“此次會試,凡是參加科考的舉子的卷子,最後都要收進宮裡來,朕會領人抽查。若是發現有人做手腳,動手的還有背後指使的,一律斬首示衆,全國廣而告之。他們的子孫後代,永世不得參加科考。”
大臣們聽罷了,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皇上這招也太絕了吧?
更絕的是,皇帝最後還道:“在此,朕也再次跟你們說,叛國投敵的,夷滅三族,三族之外,九族之内,永世不得錄用。”
這一日,朝廷内外都在讨論皇帝為何忽然變得如此殘暴。難不成是因為哪個奸臣進讒言了?
也是可笑,皇帝這番為國為民之舉,卻被歸咎為讒言之果。
皇帝聽了,被氣笑了,“給朕也留意說這些話的人。”
又過了一個月,閻尋傷口愈合甚好,太醫也說了他康複得較好,皇帝就準了他去邊城的請求。
随着一起啟程的,就有那位當初指責閻尋對賊寇不仁的那位姓杜的大人。
唯有他而已。其他人都走關系甚至找了許多的事情推脫掉了。
皇帝與閻尋是殺雞儆猴,但是雞太少,效果可能不大好。所以在出發之際,皇帝還是指派了另外一名,最近總是挑閻尋刺的羅姓言官。
“羅大人莫要推辭。朕知曉你一向公允,又心懷百姓,往日裡也是盡心督促朕與百官。如今請你走一趟,深入了解邊疆之況,還有蠻夷之禍,想必也知曉杜大人之意,到底是對是錯。願愛卿莫要辜負朕與将士與天下百姓期望啊。”皇帝不給他說話的機會,直接給他戴了高帽,使得他不得不領命。
“微臣遵旨。”他還能如何,自然穩住了腳步給接住了。
隻是他也将皇帝的話放在心裡不斷揣摩着,依着皇帝對閻尋的愛重,還有對杜大人的嫌棄,顯然皇上是不喜歡杜大人那番“教化敵軍俘虜”的鬼話的。那他要做的,就是搜集将士與邊城百姓收到仇敵迫害的真實經曆,還有那些俘虜不服教化,甚至是反咬一口的例子。到時候回來打杜大人他們的臉,才能得皇上賞識看重。
想明白了這些,羅大人雙眼發亮地盯着杜大人。
那不是同僚,那是他步步青雲的台階啊!
杜大人如芒刺背,擡眼看到羅大人如此,便知道自己此次邊疆之行,怕是不會有好果子吃了。
閻尋與徐芝正與皇帝說話,也是被之前的行刺吓到了,皇帝更是直接派了一個太醫過來随行。
這個太醫還是他精挑細選的呢。原因是這位三十多歲也不曾成婚的程文太醫,就是來自邊疆。父母都死了,後流浪到京城,被一戶農家老夫妻收養長大,幸得機遇,拜了京城名醫做師父,學醫二十年,醫術在年輕一代人之中可是佼佼者。
“皇上放心,微臣一定會照顧好閻大人的。”就沖他為邊疆将士與百姓說話,就值得自己去追随。
“好。朕信你。”
皇帝如此恩寵,叫那些人又蠢蠢欲動了,壞心思又湧上心頭來。
既然明着幹,皇帝會偏心。那不如就找個頂替閻尋的人,天長地久的,總有厭惡他的時候。到時候再讓一個人消失,豈不是容易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