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後一個月就做兩回,一回十斤,應該是能賣完的,一斤糖和一斤核桃加起來便是120文,按照我們和胡娘子商量的買半兩銀子一斤,二八分賬,抛去花銷,一斤銀子我們可以掙80文,
一個月要是都買完了我們家裡就有1600文的進賬,拿出100文給伯娘幫我們收糖和核桃,每個月家裡還能剩下一兩半的銀子。”
算起賬來,符苓放下飯碗,杜家衆人聽着也都停下吃飯的手,
“阿姐,那我們家是不是就會有好多銀子了,能天天吃肉了。”甜妞聽不懂全部,就聽出家裡能掙錢了。
“好,等掙了錢阿姐天天給你做肉吃。”
“苓娘,但是胡娘子的鋪子上的師傅一吃就能吃出來做法,要是别人家學去了,咱們還能賣的完20斤金子核桃嘛?要不要少做些?”林母其實也細心,就是膽子不算大。
“沒事的娘,旁的點心鋪子不會把人手浪費在金子核桃上,這本就不算什麼金貴的點心,成本也高,就算做了能掙到的錢也有限,他們做出來了也沒事,一個月20斤的量雲州城那麼多的人,怎麼也賣的完,咱們隻做20斤也不多做了。”
杜父點頭答應:“行,那就這麼定了,我明天也把茯苓帶上,看看醫館能收什麼價,要是合适也賣了。”
“明天仲哥兒也跟着進城吧,仲哥兒也不小了,可以跟着一起漲漲見識。”
符苓想着這家裡還是要杜仲立起來才行,也有着培養他的心思。
“阿姐,我也能進城嘛,好耶。”杜仲見父親沒有反對,也激動起來。
甜妞聽了也想要纏磨着跟去,被林母用拍花子給吓住,也就沒了跟着的心思。
第二天,三人早早出發,準時的到了胡家點心鋪。
符苓略略的看了胡記的人流,鋪子在倒是個好位置,按照前世的說法也能夠得上“金角銀邊”的銀邊了,來來往往的人們也容易被鋪子的甜香吸引,符苓也發現了但凡是進了鋪子的,極少有空着手出來的。
符苓他們到鋪子跟前,胡娘子看到他們,便把他們帶進鋪子裡面。
符苓把做好的東西放在桌子上,胡娘子打開密封好的罐子,伸手拿了一塊吃了,點點頭:“是那個味,妹妹手藝好。”
符苓笑着:“這可不是我的手藝,是我阿娘的做的。”
“嬸子能幹,以後的貨可要都是這樣的味道,要是味道差了那些客人可不會買賬的。”
“那肯定的,畢竟我們肯定比誰都希望東西賣出去的。”
“那行吧,咱們便去寫契書吧,按照之前說好的,寫完再拿去衙門過一遍官府。”
符苓知道這是古代的合同,但她也不能懂,杜父也不懂,便開口:“仲哥兒你去書鋪叫滿哥來一趟,”
轉頭又對胡娘子說:“胡娘子稍等片刻,我們不太懂契書。”
杜滿作為杜家的長孫,六七歲花了錢送去開蒙,當時隔壁村有一個老童生開了學堂,就去讀了兩年,認了字,但是老秀才熬了兩年就去世了;
讀書的事情隻好不了了之了,老童生束脩收的少,杜家還能咬咬牙負擔,但老秀才離世後就隻能去城裡讀書,那就不是杜家能負擔的了,杜滿這才沒繼續讀了,但是也因為識字在城裡的筆墨鋪子找了個夥計。
杜滿認字後杜家體會了認字的好處,所以杜家的其餘衆人便用杜滿開蒙用的三百千和千字文識了字,這些年杜家男人們能經常進城打零工,除開杜滿幫忙,也有識字的原因。
但是水平也僅限于識字了,看契書這種高級的東西也隻能拜托杜滿了。
章氏書鋪和胡記都在一條街上,所以沒有多一會兒杜滿也到了。
杜滿看過契書,對杜父解釋:“二叔,契書要求你們一個月最少送20斤到胡記鋪子售賣,且不能送到旁的鋪子,以半兩一斤的價錢賣出去,胡記抽二成利。”
符苓想到昨天林母的擔心,開口提議:
“這點心放久了不如新鮮的好吃,我們還是把這點心分四回送,每七天送一次,要是積壓了十斤沒有買出的話,便停一周,賣完了再送怎麼樣?”
胡娘子點點頭,這個對他們也沒有什麼影響,就是杜家辛苦一些。
杜滿看加完這些沒有其餘改動,朝杜父點了點頭,杜父便簽了字。
杜父簽完字還要去官府一趟,帶着杜仲一起,跟着寫契書的先生先離開,叫符苓在胡記等他回來。
杜滿還要看自家鋪子,他丈人今天不在,店裡今天他不能離開太久,打了聲招呼便告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