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歸後的波瀾
孫策一行人成功撤回東吳,城中一片肅然。百姓們面色凝重,望着這支雖歸卻元氣大傷的隊伍,眼神中滿是擔憂與關切。街道上壓抑的氛圍彌漫,士兵們腳步匆匆,忙着整頓軍備、安置傷員。
飛鴻一路強忍着身體的不适,心思全放在應對曹軍追擊和保護衆人安全上,渾然未覺胸口的傷口不知何時已然崩裂。直至回到東吳,緊繃的神經剛一松懈,一陣劇痛如洶湧潮水般襲來,她眼前一陣發黑,雙腿發軟,險些直直向前栽倒。
周瑜一直留意着飛鴻的狀況,見此情形,他眼疾手快,一個箭步沖上前,從後面穩穩摟住了飛鴻。營帳外的風呼嘯着,吹得軍旗獵獵作響,而周瑜的手臂有力而堅定,宛如一道堅實的屏障,将飛鴻護在懷中。“飛鴻,你怎麼樣?”周瑜的聲音中滿是焦急與關切,眉頭緊緊皺在一起,眼神裡透露出深深的擔憂,他的心仿佛被一隻無形的手狠狠揪住,害怕下一秒就會失去懷中之人。
飛鴻微微睜開雙眼,虛弱地說道:“我……我沒事,就是傷口……”話未說完,又是一陣劇痛襲來,她不禁咬緊牙關,額頭上布滿了細密的汗珠,每一顆都仿佛承載着她此刻的痛苦。
周瑜立刻小心地将飛鴻帶到營帳,叫來軍醫為她處理傷口。軍醫仔細查看後,叮囑道:“傷口裂開,所幸未傷及要害,但需好生調養,切不可再過度勞累。”
此時,孫策召集衆将領到營帳商議後續事宜。營帳内燭火搖曳,昏黃的光線在衆人臉上投下明暗不一的陰影,随着衆人情緒的起伏,光影也跟着淩亂地晃動,将氣氛烘托得凝重得仿佛能擰出水來。将領們或坐或立,神色嚴肅,彼此間偶爾交換的眼神中都透着憂慮。
一名性格剛直、一向墨守成規的将領率先上前一步,抱拳說道:“主公,軍規如山,飛鴻女扮男裝入軍已久,如今身份暴露,若不依軍規處置,何以服衆?還望主公當機立斷,讓飛鴻即刻離開。”他語氣堅決,臉上的肌肉緊繃着,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雙手緊緊握拳,仿佛在表明自己堅持軍規的決心。他回想起早年,曾有一次因軍規執行不徹底,導緻軍中部分士兵紀律松散,最終在一場小規模沖突中吃了大虧,許多兄弟因此喪命,所以他對軍規的執行容不得半點馬虎。
此言一出,營帳内頓時炸開了鍋。一位與飛鴻并肩作戰多次、深知她能力的将領立刻站出來反駁,他激動得滿臉通紅,一邊說,一邊激動地揮舞着手臂:“此言差矣!飛鴻智謀超群,多次在戰場上為我軍出謀劃策,立下汗馬功勞。如今正是用人之際,怎能如此輕易地讓她離開?咱們不能因循守舊,壞了惜才的名聲。”旁邊另一位将領也附和着點頭,臉上滿是焦急之色,他想起飛鴻在戰場上臨危不亂,多次帶領小隊突出重圍,實在不忍看到這樣的人才被棄之不用。
周瑜微微皺眉,目光平和卻帶着堅定,緩緩起身說道:“諸位,我理解大家對于軍規的重視,但也不能忽視飛鴻對東吳的貢獻。她不僅智謀過人,在戰場上屢次協助我們化險為夷,更在之前瘟疫橫行之時,以高超醫術拯救衆多将士性命。她對東吳的忠心,日月可鑒。若因軍規将她棄之不用,實在可惜。”周瑜言辭懇切,環顧衆人,眼神中帶着說服大家的決心,他的目光一一掃過衆人,試圖從每個人的眼神中找到理解與認同。
就在雙方争得面紅耳赤之時,突然,一名士兵匆忙闖入營帳,單膝跪地,急切地禀報道:“報!主公,前線傳來急報,曹軍似乎有新的動向,疑似在重新部署兵力。”衆人聽聞,皆是一驚,原本激烈的争論瞬間暫停。孫策面色一沉,揮手示意士兵退下,說道:“先将此事擱置一旁,待處理完曹軍之事再議。”然而,短暫的平靜過後,衆人又陷入了對飛鴻去留的讨論之中。
張昭緩緩起身。他輕撫胡須,神色凝重地說道:“主公,兩方所言皆有道理。軍規不可廢,此乃治軍之本;然飛鴻之才,亦不可小觑。依老夫之見,可讓飛鴻暫離軍中,但其所學可用之處甚多,可聘為軍中謀士,于營帳之外為我軍出謀劃策,如此既不悖軍規,又能為東吳所用,主公以為如何?”張昭目光沉穩地看向孫策,等待着他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