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高嶺之花僞造記憶後 > 第10章 Chapter 10·碎片

第10章 Chapter 10·碎片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

幾分鐘後,他推開了老城區書店的大門。

與其說叫做書店,門頭連個名字都沒有、

黑魆魆的低矮門頭建在刺鼻的臭水溝旁,門口穿着廉價蕾絲裙和皮質衣服的年輕女子在打瞌睡,手裡拿着一本充滿低級趣味的色情雜志,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加了高飽和濾鏡。

時敬之坐在窗邊,翻看一些古老的雜志。

在他的身側,牆上塗滿簡陋的簡筆畫和烏黑塗鴉,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也許是看不懂文字和世界語的文盲們寫就的。

“我想去見您,又怕社交場合充滿世界語、法語和阿爾卑斯山脈的土語,如同高貴與世俗互相交織在一起,玷污了您的耳朵就不好了。我是不是該去買一件硬領的黑色燕尾服?您喜歡帥氣的人嗎?我剛剛得知,您喜歡玫瑰花啊。您會露出歡欣的表情嗎?對着我微微一笑,像是朋友那樣。”

“今天您看起來不是很開心,我忐忑又驚恐,試圖避開同您攀談,而您卻看到了我,安靜笑着,似乎試圖減少自己美貌的誘惑力。然而您從不了解,誘惑力隻是附着在皮囊上的。我看着您,腦海中總是浮現奇異的、毫無關聯的念頭。您說,'我們以後再談吧。'就這樣,在今天,我獲得了您的允許——我們以後的孩子,是否也會擁有您這傾國傾城的美貌呢?當然,我更加愛您高潔的靈魂,如同我謙卑地避免戳破您的哀傷一樣。”

書店裡沒有人,和往常一樣,沒有人,這個時代的人都不看書,原因有很多。

多年前發生過書報大審查事件,無數書籍被銷毀、封存。

在當代,互聯網絡和虛拟現實技術讓文字可視化,人們更加傾向于碎片化、視頻化的信息處理方式。

人們已經厭倦大部頭的“書”,哪怕是超過五行的段落都會讓他們感覺不舒服——兇狠的文字刺痛他們的眼球,于是幾十年裡,大家細細簌簌起身離開書店———這種令人靈魂感到沉重的東西———圖書館、書店逐漸門庭寥落。

不過這加書店偶爾會生意興隆,因為它販賣某些一成不變又很勁爆的色情雜志、搖滾電子音樂光碟,幸運的時候,還可以淘到書報大審查事件之前流行的黑膠片。

傳說它的前身是一家洗頭房,肥環燕瘦的女子們可以輕易抓住異性的眼光——多麼令人心醉的地方。

所以,哪怕房子破舊、地段偏僻、了無人煙,它的身價也瞬間翻了好幾番。

時敬之翻過一頁書,對面高高聳立着摩天大樓。

光線穿過晦暗玻璃片,照在他頭頂,斑斓,明亮。

他翻動書頁時,矜持地喝下保溫杯裡的水,舉手投足都和這裡的環境格格不入,如同加了塊低飽和濾鏡。

***

下午一點,時敬之放下書,出門。

路過德爾菲諾大學的時候,有幾個學生沖他投來好奇又驚豔的目光,還有幾位學監從食堂出來,迎頭一看是他,身闆一挺,熱情地打招呼。

他們叫他:“Arthur!”

時敬之點點頭,感受這一刻懶散的人們變着花樣般對他的肅然起敬。

此後,他先去參加了一場戰略會議。

隻要地球上還有一個人,他們的任務就還沒有完成。

至于對方是不是搞自殺式襲擊的恐怖分子,答案要另說。

社交網絡上有幾方勢力先後宣稱對“星期一爆炸案”負責。

“星期一爆炸案”,就是讓聞名與時敬之重逢的爆炸案。

星期一是bank holiday,全民跟着銀行放假,各大航空港與商業區人群聚集。

衆人唇槍舌劍,先後把網絡上的虛假信息甄别出來,幕後主使依然難尋真面目。

因為按照分析圖譜來講,盡管有人在第一時間以反政府軍的身份公開對此次爆炸案負責,反政府軍的官方賬号卻在晚些時候發聲,聲明此次爆炸與他們無關。

曾經他們的目的是劃分鮮明的行政區劃,聯邦政府早已解決了與此相關的領土争端問題,現在他們沒有理由搞爆炸,而且他們并不熱衷于爆炸,他們是愛槍戰與集體火拼的追風少年。

還有一人是“人類自殺組織”的狂熱粉絲,年齡隻有八歲。

巡邏官按照線索逮人,推門而入時“恐怖分子”正在嚎啕大哭,他的母親手拿皮帶,臉紅脖子粗地打他屁股。

八歲的有志青年不想寫作業,每天夢想做一個拯救地球的英雄。

簡單來講,“人類自殺組織”認為地球上所有的不幸都是人類帶來的,富人壟斷,窮人相殘,環境污染,全球變暖,集體無意識,所以人類應該資源去死。

鄭泊豪苦口婆心,和孩子的母親探讨一番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敬之趕到時,整棟樓裡都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

他頭疼地揉了揉眉心,滿心不耐煩,冷着臉開出一張罰單告知書。

孩子的母親需要三日内帶着他去巡邏廳報道,除了金錢懲罰,這個孩子還需要負擔為期一個月的社區勞動。

辦公室裡,幻燈片剛剛将巡查記錄儀的内容播放完畢。

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多小時,職員們湧入茶水間,換取五分鐘的休息時間。

鄭泊豪靠在流理台邊揉着肩膀。方才他坐在音響旁,頭頂籠罩着孩子沖破天靈蓋的尖叫。

鄭泊豪喝一口咖啡,長籲短歎:“小敬!還是你有先見之明!互聯網害死人!社交網絡害人不淺!小破孩就不應該上網!一上網就變壞!能用紙質版!就不要用什麼狗屁倒竈的電子網絡!”

時敬之舉着杯子加入三塊冰,等熱水慢慢變涼:“不是你說,人性本善,後天環境影響人,孩子要用愛來呵護與澆灌?”

記錄儀的視頻裡,最後十分鐘充斥着鄭泊豪唾沫橫飛英姿勃發的身影。

作為一個嘴炮生産機器,他從裴斯泰洛齊講到馬洛斯,再從心理發展的方向性延伸到生命系統的客觀性原則。

鄭泊豪是樂天派,所以講出的話語總是讓人充滿希望,仿佛每個明天都是豔陽天。

“孩子是要用愛來澆灌的呀!”鄭泊豪收回剛才的話,他喃喃道:“互聯網還是有好處的。就比如電子掃盲計劃。”

電子掃盲計劃,是生命倫理委員會發起的一項力圖實現教育公平的計劃。

畢竟地球是不平的,在公私立學校泾渭分明、精英教育成為一種大衆追求的後現代,失學兒童比重巨大。

每個人都想破頭,力圖進行家庭資本的代際傳遞,他們的後代從出生就被高級配置的外在條件包裹,這是鄭泊豪口中的優渥的後天環境。

而那些出身底層的身影,也在考慮,怎樣才可以改變自己暗無天日的命運。

電子掃盲計劃似乎是個曲線救國的途徑。

它的初衷是利用ICT來縮小貧富差距帶來的信息鴻溝,進一步縮小因為資源壟斷和信息不暢通帶來的教育鴻溝,所有的一切都是免費的。

所用資金來自各大學校、企業和社會愛心人士的不記名捐款,各行各業的精英也可以報名成為志願者,無數大學與研究所的研究員帶着使命深入山區支教,架起信息橋梁,把知識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鄭泊豪與時敬之都這麼清楚,是因為他們的父輩都是電子掃盲計劃的參與者。

時氏夫婦曾經親自去一線支教,而鄭泊豪的父母是計劃贊助商。

“其實他呆的那個地方,按照戶籍來看,周圍沒有特别好的公立小學,他八歲,要去一家汽修廠改造的工讀學校上學,下午三點就放學,然後在街上閑逛,一直到晚上七點回家。”

鄭泊豪在最後對孩子的母親說:“這是一張電子掃盲計劃的報名單。官方認證的,你要帶他去報名。”

而時敬之無比粗暴地關閉了記錄儀,沒有人會知道這一切。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