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墓葬報告後的遼金碎碎念,時間線錯亂,大概率自說自話。
(一)
遼三座大墓扒完了。
早期耶律羽之墓,墓内陳設仍留有唐風。遼對唐真愛實錘。“萬歲台”硯盒實在驚豔,感謝墓主耶律羽之與夫人,給俺的新文帶來了背景靈感。
吐爾基山遼墓墓主是位二十歲左右的女性,約莫是皇族薩滿。感覺公主和薩滿兼具一人的可能性很大。可惜最終都沒有推敲出來,有點爛尾的感覺,提着一口氣放不下來。紀錄片放完了,留我和墓主的頭骨面面相觑。
陳國公主墓一直穿插在介紹其他遼墓的中間,黃金面具、完整墓志等被專家介紹出來的時候,感覺我cp活了一次又一次。
這是三座著名大墓,會感慨扒墓考古也是一項業績,專家們都會很驕傲地說:“我曾整理過某某墓。”
此外還準備看下遼聖宗慶陵與宣化遼墓(張世卿墓)。
之後打算扒西夏墓與元墓金墓,再之後扒點五代十國的。
之前查資料,說契丹人是死後吊樹上“風幹”一段時間再下葬。這次看紀錄片,了解到契丹信前生今世,人死魂不散。所以對屍身完整度更重視。絲絡衣捆住身體,頭箍捆住頭臉,臉上蓋面具或蒙布,跟木乃伊很像。
将咽氣或剛咽氣會給屍主灌水銀,保證身體不腐。屍主置于屍床,耳室放置陪葬品。屍床旁牆壁有壁畫,棺椁内屍身穿金戴銀,具體陪葬品要視墓主生前身份地位辨明。
一些器具紋樣雕刻還是比較粗糙的,不精美。唯一驚豔的可能是小薩滿(?)的棺椁,很漂亮哇。總覺得是給地位高的小姑娘的偏寵,鈴铛叮鈴叮鈴響,小人與獅子守棺,棺身八層,像個縮略版的拔步床。
(二)
博主說:“遼承唐制-金承遼制-元承金制-明承元制-清承明。”
看到一個網友說的很妙。
“遼的法統是唐朝封的,宋隻是來自後周,而後周來自後漢,後漢來自後晉,但後晉是遼冊封的。”
扒遼墓看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遼承唐制”,簪珥華服明器實用器都是唐制。所以我經常泥塑遼是更北方的唐,身在遼營心在唐……
不直接寫唐而寫遼有點隔靴搔癢的意味,因為懶,寫唐要重新建立知識體系,唯一知道的就是樂遊原。寫遼雖偏但起碼能湊上一兩點。
但下本估計還是架空宋啦,因為懶,對宋最熟悉。但也說不準……
(然後就寫了《海榴初綻》,的确是架空宋,但篇幅短,沒多展現。)
(三)